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加强国情国史研究,推动构建新中国学

作  者
龚浩
发表时间
2024年12月21日
活动类型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为庆祝这一重要历史时刻,12月2日,应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教授邀请,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宋月红研究员为该院师生作题为“论新中国学”的学术讲座。澳门理工大学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王熹教授主持,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公共政策博士学位课程主任张涛副教授等同学生们一起出席并听取讲座。

 

  讲座一开始,宋月红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他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伟大先驱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前,就在1914年发表的《国情》中认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之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并用以认识中国历史与相应社会,李大钊在1920年《史观》中称“活泼泼的有生命的历史”,“乃与‘社会’同质而异观的历史”,“乃是亘过去、现在、未来、永世生存的人类全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历史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在此基础上,宋月红围绕新中国学的由来与命题、学理基础与内涵、研究理论与方法、前沿与趋势等问题作了多方面深入阐述。他指出,新中国学是关于新中国之学,既观照新中国的历史,又观照新中国社会的内在机理与时代发展,真实、立体、全面反映和揭示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是关于新中国的知识体系的总和即关于新中国的“百科全书”,其本体性和主体性具体地、历史地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导人民进行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贡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蕴含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历史观、文明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宋月红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史的规律性认识,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是加快构建新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认识来源。新中国史既纵向看是新中国的社会“历史”,又横向看是新中国的历史“社会”,纵横交错看则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所处“时代”及其世界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集大成者和最新发展,以“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中国社会的面貌。新中国学在一定意义上来源于新中国史研究,新中国史研究观照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时代发展,是新中国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学科领域和基本样态。新中国学与新中国史研究从学科功能与作用来说,则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宋月红强调,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中正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发展史,是新中国学研究的时代主题。澳门的历史与祖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澳门开创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研究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澳门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是新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月红研究员向林发钦教授赠书《中国学手册·新时代中国卷》

  新中国学不是新的“中国学”。在关于“国学”“中国学”上,宋月红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中创造的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文明,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新内涵,开辟了中华文明发展新境界,这是原有“国学”所概括不了的。人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精神、文明和前途命运,以及包括中外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的认识,日益形成为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即中国学,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由此也表明,一方面,“中国学”的故乡在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是“中国学”的重要发源地和学科根基;另一方面,“中国学”在一定时期指称“汉学”“海外中国学”“域外中国研究”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但即便如此,这样的“中国学”从内涵到形式,无不依赖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借助于中国社会关于中国的对外介绍、传播和研究。随着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中国学”愈加从“汉学”“海外中国学”“域外中国研究”的“他知”“他塑”向中国自身“自信”“自塑”转变,已不是专指“域外中国研究”或“外国之中国研究”,而更多地呈现为关于中国的“内学”“外学”兼修与交流互鉴。

  宋月红强调,新中国学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在关于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上,促进中外关于新中国的概念、范畴、表述的交流互鉴,为开展关于新中国的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提供学理基础,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自信自立自强,在发展新中国史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和发展新中国学。

  在交流提问环节,宋月红就推动构建新中国学的基础与条件、学科价值与时代意义、方法与途径等问题回答了师生的提问,进一步辨析了新中国学与“中国学”“国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世界史研究与中国史研究的学科特点、前沿问题和创新发展趋势、展现了新中国学的学科优势、价值、意义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对新中国史研究内涵的深化和拓展。专家学者期待新中国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