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学部委员张海鹏研究员讲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总论卷研究编纂理论问题

作  者
邱霞
发表时间
2024年11月07日
活动类型
学术会议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研究编纂是当代中国研究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24年1029日,项目总论卷课题组举办主题为国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术座谈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研究员作主题报告座谈会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主持,项目各卷首席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各研究室主任、副主任等位学者与会 

  座谈会上,张海鹏研究员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及其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提出了多方面若干历史理论问题,并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探讨与阐释,为项目研究编纂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思考和方法论启示。 

  关于从革命根据地到全国政权建设,张海鹏研究员认为,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新中国史的发展基础与前提条件。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和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探索,一是改变了城市中心论,二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党的战略重心转移,由乡村转到城市。这两个战略转变在党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我们就不能再实行农村革命根据地政策了。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全国民主政权,就要全国统一,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进行新国家建设。这是我们开展新中国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历史理论问题。他强调,计划经济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奠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讲得很清楚,同外国人做生意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二战结束以后开始了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全面封锁,使中国失去了同西方国家做生意的现实条件。实际上,我们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开放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层面。 

  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张海鹏研究员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非常重视的问题。抗美援朝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初步打造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农业合作化也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基本原料等,最终目的是工业化。农业合作化给中国带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土地制度的改变。土地的问题能够处理好,这成为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巨大物质基础。我们要很好地认识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这是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以来所没有过的。他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与会学者围绕张海鹏研究员提出的国史理论问题,就国史研究编纂中遇到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宋月红副所长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张海鹏研究员在这次座谈会上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理论课、思想政治课,为进一步推进国史研究编纂提供了宝贵指导和经验启示。国史研究编纂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论,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深入探索具有贯通性、转折性、原理性、前沿性的国史理论问题,加快构建国史研究编纂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深刻揭示国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努力高质量地研究编纂好国史通史和专题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