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与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  者
记者 王春燕
发表时间
2023年12月25日
活动类型
学术会议
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创新工程
 
 

  国内外学界近年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颇有成效,但仍存在概念泛化、研究内容同质化、历史学者参与度不够、专业性和有分量的研究著作较少等问题。为推进对历史虚无主义学理研究,避免口号式的泛泛之论,12月21—22日,“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与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杨艳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杨艳秋表示,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史学界最重要的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这要求我们必须正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求我们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侵害。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将历史理论研究所建设成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发出学术正声,引领历史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撑。深入开展相关史实辨析、理论阐述工作,坚决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主办此次会议旨在以宏阔的视野,从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清晰、坚定、响亮地发出新时代中国史学正声。

  夏春涛表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网络化、软性化、碎片化等新趋势,传播手段更加隐蔽、更具欺骗性,覆盖范围更广。抵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要提升技术治网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强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素养;三要推出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四要严格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五要关口前移,打好主动仗。

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和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龚云谈到,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正确认识历史的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在于违背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在于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和宣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从自身研究经验出发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理解新中国史最有效的方法。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实现了从落后的传统农业文明社会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社会。其中,最根本的带有决定性的变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吴英亦表示,应加强唯物史观的宣传和教育,牢固确立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强化唯物史观的学习和研究,而且媒体的宣传也要体现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方式怀疑客观实在的历史,对历史进行否定或虚无化,是一种凭借主观臆想、带有一定目的性虚构历史、篡改历史的唯心主义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认为,中国世界史研究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强化中国问题意识,以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彻底摒弃所谓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追踪西方史学”这种欧洲中心话语的谰言;澄清中国世界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建构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

  在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潘莉看来,学术化外衣、艺术化路径、网络化场域和渗入现实生活,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样态。必须深入相应的领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范国强认为,史学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史家主体的行为规范、提高相关史学素养,注重宏大叙事,反对历史碎片化;重视并鼓励历史的通俗化、大众化,反对庸俗史学、媚俗史学;持正风气,坚定历史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苏丹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围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由来、本质及新趋势新样态,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党史国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扎实的史学实证研究与理论辨析,寓批判于解析之中,充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谬实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主办,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课题组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