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学术研讨】我所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提纲研讨会

作  者
发表时间
2013年03月30日
活动类型
学术研讨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3月30日上午,我所文化史研究室就创新工程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提纲召开了小型专家论证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我所所长李捷,副所长武力出席会议。文艺理论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原局长严昭柱,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主任柳建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凤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祝东力及第三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参会。欧阳雪梅主持会议。

李捷首先致辞,感谢专家学者对当代所的支持,向与会专家简要说明了当代所三步走发展战略设想,以及当代所创新工程项目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阐述这条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规律性认识。
欧阳雪梅简要介绍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等的认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提纲的形成过程及提纲设计的整体思路。
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对提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提纲给予肯定和鼓励,一致认为大纲框架比较完整成熟,历史时段分期比较清晰、恰当,篇章结构比较合理,各章内容安排比较平衡,大纲中各章基本把握住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主线和特征,并对全书的指导思想与学术话语的关系、具体章节的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总体把握和理论界定。文化史的撰写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问题,在绪论中应该对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界定,要解释清楚文化与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有利于对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把握。
(二)关于文化发展历史过程的整体把握。文化史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走向,就要把握文化思想理论变化发展的脉络。党在思想理论上对文化问题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明晰的。1978年以后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实行改革开放,是因为“文革”后期,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反思“文革”。社会层面对“文革”的普遍反思是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重大政策的实施,是有其国际国内背景的,可在每一章之前以导语的形式概述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
(三)篇幅大小与章节设置。以全书25万字的篇幅来看,大纲中的“节”和“目”仍需进一步精简、合并,使全书的结构更紧凑、论题更集中。有专家建议,以前后30年为界限,分上、下两编,每编之前写导语,简要勾勒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党的执政理念和文化理念的变化、发展和进步。
(四)关于章节目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在某些历史阶段内,在发展主线之下常常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某一特征就难以涵盖整个时段的特征。因此,题目要注意逻辑层次关系,一方面是每个层次的内涵应该递减,上一级题目涵盖下一级题目;另一方面节和目的设置应体现章标题,而且各级题目应有一定的容量。
(五)关于历史评价和叙述风格问题。撰写史书应该秉持“党的立场、学术表达”,“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原则,要力求客观、准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对各个历史阶段成就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既不可缩小,也不可夸大,语言表达要精确。写作中应避免公报语体、文件语体和宣传语体。全书的写作要注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做到前后叙事风格相统一。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国史研究、党史研究中资料少、难把握、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与会专家对这一章倾注了比较多的关注。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章各节的设置基本体现了“文革”十年的特征,既写出了“文革”对文化的破坏,也写出了反思“文革”的力量在文化上的表现。但“文革”并不是十年一贯的,基本上是以两、三年为一个小周期演变发展,在章节设置上应更注意对这种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以全面正确地表述这段历史。同时应关注农村的文化活动情况、“地下文学”和知青文化、知识分子下乡对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等问题。
武力就科技问题在经济史和文化史中怎样分工写作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认为技术、科技成果的具体内容由经济史承担,科学研究、科技规划等内容则放入文化史。他还对“文革”中的群众文化、“地下文学”,对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变化和挑战,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主旋律对文化发展的统领作用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主编任贵祥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书面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