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mmexport1467557518666.jpg

mmexport1467557521787.jpg

W020160531596811281562.jpg

【国史讲座】我所举办第七十一次国史讲座——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

作  者
发表时间
2012年09月26日
活动类型
国史讲座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2012年9月26日,我所举办第七十一次国史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作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长期发展》的学术报告。李扬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李扬指出,随着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其严重程度可与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相比。
    这次危机之所以深刻而长久,其原因在于“旧患未除”与“新忧又至”同时并存。所谓“旧患未除”,是指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集中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的严重扭曲。这些问题在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过低的国民储蓄率,过高的消费和福利”,在金融领域表现为“过度的杠杆化”,在财政领域表现为“过高的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率”。与此同时,“新忧又至”。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危机应对过程中采用了大量非常规的刺激政策,这些救助措施固然可以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的趋势,但也弱化了危机固有的净化作用和自平衡机制。这些举措引起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诸如过多的货币供应、政府债台高筑、松懈的市场纪律以及社会骚动等,无疑使恢复过程雪上加霜。
    李扬指出,在发达经济体面临危机的同时,新兴经济体赢得了契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一波由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并逐步形成了新的“核心—外围”的结构。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处于“核心”地位的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趋扩大,失衡呈恶化之势,形成了发达经济体成为债务人、广大新兴经济体成为债权人的畸形格局。近20多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的增量贡献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体。随着新兴经济体开始发展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并在这些领域对发达经济体提出挑战,旧有的全球经济格局已难以为继。新兴经济体将逐渐发挥引领全球发展的作用,并持续冲击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旧的经济全球化模式。
    李扬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恢复还需很长时间,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转型同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比发达经济体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实现国内经济的转型。
    二、全球经济的减速。通过对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及其与发达经济体增长趋同的分析,李扬指出:所谓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缩小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如果新兴经济体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接近发达经济体,则新兴经济体便有可能成长为发达经济体;如果做不到,便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增长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脆弱等并发症。
    李扬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发展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是中央政府不必过于在意一时的发展速度,而应当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距离国际平均水平尚有很大距离,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实体经济前景堪忧,社会资源出现了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还低于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长此以往,虽然经济数字很好看,但背后却是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的降低。这与我国发展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
    三、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李扬从总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指出自1994年以来,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态势。由此决定了我国信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长期不得转变、很难转变且不易转变,导致了以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外汇储备、高经济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中国谜团”。储蓄大于投资,从实体经济层面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长期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行将消失,中国面临着“刘易斯转折点”的考验。
    他指出,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并逐步向城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移,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城镇化引领整个经济发展的迹象。城镇化的模式正在改变,农民工从“候鸟”转变为“移民”,不仅继续要求制造业有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对城市服务业、社会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巨大的需求。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镇化主导,将使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得以持续,但投资领域和投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这就要求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
    李扬最后从金融改革、财政改革、税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切实落实民营资本准入的战略要求等几个方面,就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取向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我所所长李捷主持了讲座。李捷指出,研究国史和当代中国问题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要全面把握20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李扬同志从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分析入手,反观中国的发展,并从纷繁复杂的关系当中寻找最根本、最基础的要素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既联系地看问题,又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
    参加本次国史讲座的有副所长张星星、武力、王灵桂和全所工作人员。大家表示,讲座从全球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使大家破除了虚拟经济的迷雾,明晰了我国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