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mmexport1467557518666.jpg

mmexport1467557521787.jpg

W020160531596811281562.jpg

【学术研讨】我所召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专题研讨会

作  者
发表时间
2011年04月27日
活动类型
学术研讨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4月27~28日,《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与安徽师范大学在安徽省芜湖市联合举办“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承办,共有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31位学者出席。会议期间,有19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围绕会议的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现将会议有关成果综述如下。

  关于加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国史学会副会长张启华研究员发表了讲话,着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她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与这个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党和国家把社会建设提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政策不断出台,社会工作蓬勃发展,都需要对建党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的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这个讲话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国史、党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借鉴。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很多,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张星星研究员在开幕词中分析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滞后的几点原因:一是当代史学工作者现有知识结构存在某些缺陷;二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资料积累不充分;三是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难以纳入主流历史记载;四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他认为,党和政府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的高度重视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加强社会史研究已在历史学界、国史学界、党史学界达成共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应当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经验的支撑和借鉴。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构建   会议集中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构建进行了研讨。代表们认为,当代社会史是一门新兴学科,空白点多,具有拓荒性质;但社会史研究在国外已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在我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领域也有相当的基础,所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具有后发优势,而且是体现国史研究特色的重要方面。有鉴于此,在起步阶段摸清国内外社会史研究现状,理清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科构架,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指出,中国当代社会史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专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的接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强调,随着学术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领域及范畴的扩充,社会环境史应当成为社会史学科体系建构中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研究所刘国新研究员指出,当前社会管理正在从政治层面转向社会层面,这一传统政治领域的课题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社会史研究视野。相应的问题是:如何划清社会管理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边界,作为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社会管理其范围和视域如何界定,从“资政育人”的角度看,社会史中的社会管理研究怎样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张星星等与会学者强调,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应当牢牢把握其历史学属性,既要借鉴社会学等有益的研究方法,又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服从中国当代史整体研究的需要,重点研究那些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发展主线和历史主流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文研究员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2月19日讲话和今年“两会”精神,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涉及的民生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范畴,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当代社会史研究者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社会史研究,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并注意从国内外已有的社会史和社会问题研究中汲取营养,就一定能够将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快速建立起来,就一定能够为繁荣发展国史研究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左玉河研究员提出,就中国而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必须抓住政治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条主线,才能弄清社会生活变化的深层原因及其变化的持久动力,才能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全貌。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着重分析了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区别和联系。他说,中国当代政治史、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都是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支学科,属专门史范畴,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不同。   安徽农业大学汪青松教授认为,社会史研究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把握,应认真研究和总结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由二元社会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程。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研究员同样认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不可忽视二元社会视角,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副编审从口述史的角度对当代社会史研究做了方法论探讨,指出生命叙事对当代社会史的方法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现状   会上多位学者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社会史学科的研究现状。中央党史研究室王爱云副研究员梳理了2008年以来海外学者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指出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和数量分析值得我们借鉴。当代中国研究所杨文利副编审评述了近年来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当代社会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成武副研究员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社会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美国新史学特别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发展走势。吴超梳理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政治史先行、经济史和文化史接踵而至、社会史最后登场的史学发展轨迹;冯军旗评述了国内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若干问题   与会学者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分支学科和若干专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上海政法学院吴鹏森教授的发言集中在当代中国犯罪史研究的几个难点和热点问题,包括犯罪概念的界定对犯罪史研究的影响、当代中国犯罪史的阶段划分和主观性与当代中国犯罪史研究等。安徽师范大学庄华峰教授对如何加强当代灾害史的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认为深入开展灾害史研究需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以及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与政治领域的互动研究、灾害与农村社会的研究、防灾救灾制度的研究以及政府和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机制的研究等。安徽师范大学胡安全教授就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演变与中共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社会利益关系及矛盾演变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揭示了新时期中国社会由单一型利益关系、经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多样化演变、到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的转型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肥工业大学谭江林教授集中探讨了新中国60年来安徽治淮方略的演变历程与经验教训,强调治淮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团结治水、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标本兼治。   除大会发言外,圆桌会议上还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范围及其与中国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同一层级分支学科的关系,专题史与整体史的把握和处理,社会管理的属性、对象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认为,本次专题研讨会,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第一次学术聚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会各相关单位和相关学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共同为推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