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mmexport1467557518666.jpg

mmexport1467557521787.jpg

W020160531596811281562.jpg

【国史讲座】我所举办国史讲座第三十七讲——史学工作者要有一副好文笔—漫谈史学论文的写作

作  者
发表时间
2007年04月27日
活动类型
国史讲座
媒体报道
创新工程
 
 

  4月27日,我所举办国史讲座第三十七讲,由我所资深研究员田居俭做题为“史学工作者要有一副好文笔——漫谈史学论文的写作”的学术报告。副所长张星星主持了本次讲座。

  田居俭研究员在报告中主要讲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笔。

  田居俭研究员认为,迄今为止,史学界仍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史学论文必须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只有板着面孔进行经院式的说教,才能显示学问的严肃和精深。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历史著作就别开生面,清新活泼,引人入胜。他们的作品既可作为理论经典来读,又可作为史学经典来读,还可作为美文经典来读,使人在接受理论启迪的同时,感悟其文采魅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历史学家,胜似历史学家。他们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历史的创获,是当时职业历史学家望尘莫及的。他们的史学力作得以超越时空,不胫而走,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有一副好文笔。他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笔,要特别留心他们“炼意”和“炼句”的功夫,力争从他们的每篇著述中发现几处经典表述。65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号召全党改进文风,“下苦功”学习语言,并指出学习途径之一是“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学习外国语言的“新鲜东西”,首选自然是各国的名家名著。对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熟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特别是他们的史学著作。

  二、学习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文笔。

  田居俭研究员说,古往今来,喜欢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只要展卷披览,就会爱不释手。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司马迁撰文善于剪裁史料,特别是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的史料中“择其言尤雅者”,用典型史料支撑立意和布局,寓论断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叙可理解为史料,议可理解为论断),水乳交融,彰显文章的特点和亮点,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强调,司马迁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而且是当代人治当代史的先行者,对今天研究当代史的人更有启发。为了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建议大家读点《史记》,因为不作专门研究,可以不考虑版本,也不必全读。《史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可以优先选读《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中的若干篇或段。《史记》是用古代汉语撰写,读一遍未必全懂,不妨借助工具书反复阅读,锲而不舍,必有收获。

  三、学习现代史学大师翦伯赞的文笔。

  田居俭研究员说,翦伯赞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他的著述立论扎实、析理透彻,文华而不失真,美词而不害意。他在著述中对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处理恰到好处:以形象思维丰富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深化形象思维。所以,他的文字表述如行云流水,清新亮丽,不枝不蔓,干净利落。他从事史学著述用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通用的现代汉语,对于和他生活年代并不遥远的当代人来说,容易心领神会,直接受益。建议大家选读一点他的论著,如《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三卷本),《中国史纲》第一、二册,《历史哲学教程》等。

  四、磨练一副博采众长的好文笔。

  良史工文,博采众长,磨练一副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追求呢?田居俭研究员认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里提出的一个主张是切实可行的,他说:“前人说,多读、多作、多改。今易一字,为‘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不厌其多地研读他人的作品,特别是史学美文经典,像蜜蜂从数以百万计的花朵中采集花粉酿蜜那样。“少作”,则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一些精品意识,写一篇是一篇,不贪多凑数。“多改”,就是惜墨如金,反复修正,尽量将文中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而实现“两多一少”的关键,就是多写短文。因为文章由短拉长易,由长缩短难。短文必须言之有物,拒绝“注水”,容不得半句空话和废话。这样的文章,才能谈得上精美,才有文采可言。文采的要素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简洁”和“飞动”。所谓“简洁”,就是剪裁的功夫。所谓“飞动”,就是要使文章感动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切身体会,他强调,史学工作者要有一副好文笔,为文就要力求“三精”,即精确、精练和精彩。精确是概念、判断、推理准确,不模棱两可,不似是而非;精练是材料取舍得当,与观点水乳交融,不拖泥带水,不画蛇添足;精彩是行文释义奇巧,语法修辞考究,不矫揉造作,不以词害意。能做到这“三精”,文章自然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文了。为了磨练一副好文笔,必须在文章的谋篇立意(特别是大小标题与开头、结尾)和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必须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前人撰文特别讲究开头,主张开头要有吸引力,能使人欲罢不能。结尾也很重要,这是一篇文章能否给人留下长久记忆的关键。

  张星星同志在讲座结束时说,田居俭老师是史学界的前辈,史学研究和论著写作水平都很高,他的治学经验值得年轻的史学工作者认真学习。史学工作者应从古今中外的史学经典中多多吸取营养,不断提高史学论著写作水平,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所编研人员、干部职工以及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者约80人听取了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