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课题>>院重点课题

【宋月红】中国当代史史料整理与研究

   

主持人:宋月红 

 

课题组成员:王爱云  曹守亮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通过中国当代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推进中国当代史研究,促进中国当代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为构建中国当代史史料学奠定重要基础,加强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一方面,中国当代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是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当代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是中国当代史研究方法发展与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2)中国当代史史料整理和研究,是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发挥“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社会功能的需要。中国当代史研究具有“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丰富的、翔实的史料奠定扎实的基础。 

    

成果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创新程度、内容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本课题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各专题史料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历史实际,进行整理与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比较翔实的史料真实反映和科学揭示相应专题史的面貌,并推进了有关历史问题的研究。 

  本课题在确定专题史料中,比较突出中国当代史中的历史转折点,如与新中国成立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思想,与社会主义改造有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八大,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通过这些专题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旨在从史料学的角度,反映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并贯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辨证统一关系。 

  本课题在确定专题史料中,还着重于整理和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史料。如在历史人物方面,以有一定特点的历史问题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毛泽东、邓小平、陈云以及张闻天、李维汉等在相应方面的历史地位、影响与作用;在历史事件方面,重点研究了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党的八大、整风与反右、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知青上山下乡、根治海河运动和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以及中苏论战、中美关系正常化等。整体看来,这些专题史料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内容,而且涉及国防史、外交史,以典型史料个案,以点带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史史料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 

  本课题在专题史料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上,以文献学、考据学和类型学为主,结合了编纂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同时借鉴了统计学和比较史学等方法,既注重中国当代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对史料的评介与辨析,又注重发掘和运用新史料深入探讨有关历史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特别是追根溯源、辨正和考释史料,廓清了有关史实问题。 

  例如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所任中央人民政府职务问题,关系到对中央人民政府体制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大致存在“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两种认识。其中,认为毛泽东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的情况,不仅载于《人民日报》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所刊发的新华社电讯,而且显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史的研究著述中。本课题通过这一方面的史料整理与研究,认为毛泽东所任中央人民政府职务的称谓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而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例如二,民族工作“慎重稳进”方针问题,关系到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与特点,特别是西藏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问题上,一般依据的是毛泽东在1951523日“十七条协议”正式签订的当晚与承担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一次谈话。在迄今为止的谈话记录档案没有公布前,这次谈话的内容来自张国华发表在《人民日报》19621025日的《西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回忆性文章。文中说:“毛主席又指示我们说:‘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由于目前没有文献档案的依据,而只是张国华的回忆性材料,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所编的《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没有将这一史料收入。本课题通过有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认为民族工作“慎重稳进”方针,是在党的内蒙工作的基础上由“慎重缓进”发展而来,并逐步提升到整个民族工作的 

  例如三,关于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否是中央人民政府直辖问题,就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称谓而言,现有两种表述:一是“西康省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称为“西康省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谓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归西康省行政管辖,主要来自新华社自1951年至1954年初关于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有关报道与“西康省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之称谓不同,以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西藏》、2005年出版的《昌都地区志》和2008年出版的《解放西藏史》为代表,将昌都地区人民委员会均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相应地,前者认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归属西康省,后者则认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归属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直接领导。两种称谓的不同在于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省属还是中央人民政府直辖,不仅反映了对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行政隶属关系认识的差异,而且影响到对该政权组织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价。本课题通过有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认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法定和实际称谓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而不是“西康省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称谓“西康省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应是新华社当时对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一种误报。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本课题成果为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当代史史料提供了一个以专题性史料为框架的基础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著作,很不适应中国当代史研究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中国当代史研究方面之所以存在片面运用史料,或者运用史料不辨真伪的现象;有的甚至歪曲、篡改史料,伪造历史等,除了立场、观点和认识的局限性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当代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中国当代史史料学尚没有建立起来。本课题在这一方面作了尝试性努力,主要表现在,立足丰富而翔实的中国当代史史料,结合中国当代史史料专题性的整理和研究,对中国当代史史料的现状作了梳理,对中国当代史史料问题的发展作了展望,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史料整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典型事例、典型手法作了辨析。 

  2)本课题研究成果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专题性史料的确定和具体史料的分析上,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当代史料上的表现,注重历史大势的反映和把握,注重运用正确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方法,注重史论结合,对于中国当代史史料的利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 

    

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 

字数 

(千字) 

第一作者 

发表时间 

           

  

《邓小平时代》中有关“西藏问题”的谬误             

文章 

5 

宋月红  

2013315 

《中国民族报》 

陈云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论文 

12 

宋月红 

2013年第5 

《北京党史》 

就“西藏问题”三问《邓小平时代》    

   文章 

2.3 

宋月红 

2013524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年来国外学术界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研究       

论文 

17 

王爱云等 

2012年第2 

《当代中国史研究》 

《探索中国当代史学学术史研究的新途径》 

访谈 

 

20 

曹守亮 

20129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文章 

1.4 

曹守亮 

201233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共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         

论文    

15 

王爱云 

2013年第7 

《中共党史研究》   

傅高义眼中的“邓小平时代”       

文章 

35 

王爱云 

2013年第11 

《世界知识》 

西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典型运用——浅评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论文 

7   

王爱云 

2013年第4 

《北京党史》 

理论与现实的辉映——读《胡乔木对中共重大政治理论的晚年思考》 

文章 

2 

曹守亮 

2013828 

《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       

论文 

18 

宋月红 

2012年第11 

《中共党史研究》   

当代中国历史发展问题的深层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几个特点    

论文 

6   

曹守亮 

20124 

《高校理论战线》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 

论文 

12 

宋月红 

2013年第6 

《当代中国史研究》 

                            

                      

成果    形式 

卷册数 

字数 

(千字) 

第一 

作者 

完成发表时间 

发表单位 

《中国当代史史料整理与研究》 

专著 

1 

30 

宋月红 

201312 

——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及对策建议: 

  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当代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化或拓展了有关历史问题的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史问题上,本课题认为,新中国的命名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是党关于人民共和国思想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名称虽无“民主”一词,却无不蕴涵着新中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本质,完整、准确地表述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在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以及如何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问题。其中,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全国政权并执政的首要工作。毛泽东在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建的过程中,遵循国体与政体的规定性,将民主选举与政治协商相结合,并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确立了创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基本理念与方略。 

  在确立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本课题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曾有过联邦制的主张,然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党面临着仿效苏联实行联邦制抑或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抉择,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被提上建国议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和《共同纲领》起草期间研究中国国情和民族状况,并曾就是否实行联邦制问计于李维汉,最终作出了中国不宜实行联邦制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由此,《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确立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奠定了新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在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问题上,本课题认为,发起和起草决议的基本立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和贯彻,以及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构成起草决议的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由于邓小平等在起草决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因此其关于起草决议的思想认识,成为这一思想史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党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任务,同时形成一系列关于党史国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兴起与发展。 

  在口述史问题上,本课题探析了口述史的理论与应用及其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学术意义,并就西藏和平解放口述史料的现状,提出了“类口述史”的概念。本课题认为,“类口述史”是西藏和平解放历史研究中口述史的主要类型,由中国口传历史学传统和西藏地方口述传统延续和发展而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从现代史学发展来说,深入开展西藏和平解放历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加强“类口述史”的搜集、整理与挖掘,而且需要着力构建以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为基础、充分体现西藏历史发展特点的现代西藏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