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课题>>国家基金课题

【王爱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次文字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

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与文字改革”这一课题,在目前的中共党史研究中极其薄弱,基本是研究空白。1974年,台湾“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出版了汪学文所著《“共匪”文字改革总批判》一书,是迄今为止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唯一一部研究著作。但限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环境,该著作从台湾政治立场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进行了歪曲和攻击。199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之《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是国内关于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的一部主要著作。但该书侧重于叙述文字改革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的思想、背景、战略考虑等没有深入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得与失也没有进行全面评析。语文学界对于文字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其研究多从文字专业角度出发,研究文字、拼音等本身的科学性及文字演变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与文字改革的关系,没有深入探讨。 

 

研究意义: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在社会上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例如在2009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理由有三:一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二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三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还要为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2009416日《南方周末》用整版的篇幅发表朱大可等人写的文章,宣称“终将要回归繁体字”。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繁体简体之争。争论中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进行质疑甚至攻击。如有人认为汉字简化“完全不是全民讨论、民主决策的结果,而是一部分共产党的文字改革派‘拼音派’为主导,通过政权力量强行贯彻推行的运动”,“是人类文化的一场劫难”。还有人无端指责“简化字带来了文化大革命”,“简化字是文化大革命残留”。2013年,又有人说“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这些错误论调在社会上的危害极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这一课题,在目前的中共党史研究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1974年,台湾“中华民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出版了汪学文著《“共匪”文字改革总批判》一书,是迄今为止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唯一一部研究著作。但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该著作从台湾政治立场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进行了歪曲和攻击。199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之《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是国内关于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研究的一部主要著作。但该书侧重于叙述文字改革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的思想、背景、战略考虑等没有深入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得与失也没有进行全面评析。语文学界对于文字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其研究多从文字专业角度出发,研究文字、拼音等本身的科学性及文字演变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与文字改革的关系,没有深入探讨。 

  因此,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影响,从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做出正确评价,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确立关于文字改革的主流观点,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而重大的任务。

 

    

主要内容:

    本课题拟以时间为序,并根据文字改革自身的特点,将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分为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新时期、新时期新阶段这四大时段;前三个时段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1986年之后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文字改革,因此本课题对第四个时期不作深入研究。在内容上,则以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研究对象。这样,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其前身是拉丁化新文字)的思想、政策、改革实践及其中的曲折历程、经验教训,就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当然,每个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本课题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给予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所提出的“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问题。 

  绪论 近代以来以救国图强为初衷的文字改革思潮 

  第一章   从理想到实践——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探索(1919-1949 

      第二章 顺应时代需求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1949-1978 

      第三章 文字改革向哪里去——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字改革的反思和探索(1978-1986 

  第四章 新时期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面开展(1986年以后)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评析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文字改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字改革指汉字改革,无论是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五四时期的汉字改革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都属于这个范畴。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内涵有所调整,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为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是语言领域的改革,也被列入文字改革,这就产生了广义的文字改革范畴。本项目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字改革,因此所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字改革范畴,既包括汉字本身的改革,也包含推广普通话的努力,毕竟在百年文字改革的探索中,这两个部分也始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这一文字改革范畴,本项目目以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研究对象,并以时间为序,根据文字改革自身的特点,将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分为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拨乱反正时期、新时期这四大时段。这样,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其前身是拉丁化新文字)的思想、政策、改革实践及其中的曲折历程、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就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当今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就是脱离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字改革置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富强而进行的艰辛探索中予以认识,没有把文字改革置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经济、文化落后贫弱的时代背景下予以考察,单纯地把文字改革置于目前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来衡量和评价,从而否定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基于此,本项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置于近代以来在中国面临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下兴起的文字改革思潮与实践中予以考察,把文字改革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即以历史的发展观来评价文字改革的作用及其时代局限性,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研究其与清末以来的文字改革思潮承前继后的密切联系,评价其在中国百年文字改革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本项目在研究中提出以下新观点:(1)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文字改革予以充分肯定。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字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扫盲运动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新中国文字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文字改革,是对近代以来文字改革的继承与发展,它将有志之士所从事的文字改革工作从有组织领导的群众运动,转变为顺应民心、依靠专家的国家行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是一场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前为出发点的巨大的社会变革,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不仅促进了工农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辩证地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的局限性。民主革命时期的拉丁化新文字的实践,存在着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缺陷;新中国的文字改革,也存在学术问题政治化等局限性,但这些都瑕不掩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其改革成果——简体字、汉语拼音等,不容否定和推翻。 

  3)对毛泽东所提出的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的主张予以全面考察。首先,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不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而是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思潮中就存在的。而且毛泽东是在当时世界文字改革呈现拉丁化趋势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主张的,有其时代必然性。其次,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主张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种意见:一是拿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二是拼音字母与汉字并用,三是以拼音字代替汉字。在这三个层次中,新中国文字改革只在第一个层次实现了拼音化,即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要肯定这一主张在新中国初期文字改革中发挥的作用,没有“拼音化方向”的指导,就形不成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至于其他两个层次的“拼音化”,应允许学术界予以研究,但是汉字未来的命运如何要看汉字能否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对于目前要不要继续进行文字改革的建议。近些年来, 一些人坚持汉字优越论,夸大繁体字的“神奇”功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运动大加批驳,力图恢复繁体字,推翻新中国的文字改革成果。但是2013年“汉字危机”大讨论的展开,说明信息化时代对汉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对文字改革的继续探索。在文字改革的探索中,要正确区分学术意见与国家政策的区别,不合乎国家当前政策的学术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允许探索与争鸣。学术争议有益于推进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工作就是在学术争鸣中调整、前进的。  

  

主持人:王爱云  

  

立项、结项时间:2010.1-2013.12 

   

研究成果: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论文,《党的文献》2010年第3期;《陈独秀与文字改革》,论文,《安徽史学》2012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转摘;《中共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革》,论文,《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7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研究》,30万字,专著,2013121日,中共党史出版社 

  

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学术价值方面:本项目首先搭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字改革历程的研究框架,无论四个时期的划分,还是研究内容的构建,都具有创新性。其次从资料运用来看,本项目搜集运用了一些档案资料,例如山东威海档案馆所藏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简体字资料,在学术界是首次披露,对于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简体字(“解放字”)在根据地的流行情况有很大帮助;第三,本项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的成就、影响和经验教训予以了全面评价,构建了中共党史领域对于文字改革的评价话语体系。 

  应用价值方面:本项目的立项,针对的就是目前社会上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的争议和非议,本研究首先对于社会上正确认识文字改革有所帮助。例如《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一文发表后,被新华网、深圳新闻网、天津网等政府网,国史网、社科网等学术网,大旗网、淡远论坛等论坛门户网全文实名转载。读者在大旗网留言“详细了解了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情况”,“进一步了解了解放后文字改革道路的坎坷崎岖”,“废简复繁”此路不通、“拼音方案”功德无量!等,社会影响较好。 

  其次,本项目对于现实中究竟要不要继续推进文字改革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启发。上个世纪90年代起,语言文字工作不再提“文字改革”,但是学术界关于文字改革向何处去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例如“美洲中国文字改革促进会” 主办的《语文与信息》电子杂志与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的《汉字文化》杂志,就文字改革的拼音化问题展开争论,国内不少学术名家卷入其中,发表各自见解。至今这种争论都未停止。本项目深刻总结近代以来文字改革工作成功与失败的规律,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力图对于回答现实中要不要继续文字改革、文字改革向何处去的争论有所启发和启示。 

    

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