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热点阐释
理论热点阐释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巍巍丰碑照征程

作  者
刘越 陈雅静
发表/出版时间
2025年09月30日
学科分类
理论热点阐释
成果类型
采访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
PDF全文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每当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晨曦微露,天安门广场上鲜花簇拥、人头攒动。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6周年华诞的庄严时刻,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沐浴着金色的朝阳,更显肃穆与崇高。
  76年前的今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1958年4月正式落成。纪念碑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镌刻着中华民族对先烈的敬仰;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题写的百余字碑文。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精神丰碑的建筑,以其碑身上镌刻的碑文和四周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浮雕,无声地讲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人民智慧镌刻英雄史诗
  国庆前夕,记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章舜粤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年来,章舜粤一直研究这座建筑。他告诉记者,纪念碑的设计凝聚了全国顶尖人才的智慧,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优秀雕刻工人参与了这一伟大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收到设计方案240多件,经反复对比研究,最终采用碑形设计。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段精练而意蕴深远、至今读来仍令人振奋的碑文,以宏大历史视野清晰界定了人民英雄的历史范畴。在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看来,碑文不仅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某场特定战役的纪念,更是对整个中国近代以来所有献出生命的英雄的至高致敬。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的烽火硝烟、前仆后继,最终凝聚于短短百余字的碑文之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张卫波认为,碑文不仅是对中国近代百余年历史的高度浓缩,其核心价值更体现在对人民的反复强调上:“碑文中8处提及‘人民’,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导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镶嵌的10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上,以8个重大历史题材雕刻,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10块浮雕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概括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生动展现出百余年来我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张卫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块汉白玉浮雕以具象的画面再现了人民史诗。从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从爱国学生与工人阶级的觉醒抗争,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10块浮雕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画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
  浮雕群像生动雕刻着姿态、面貌和表情各异的172个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等,没有一位领袖人物或名人,饱满展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集中彰显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主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郭璐看来,浮雕设计最核心的理念在于以群像反映历史,将抽象的革命历史与英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在具体的画面设计中,生动体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是无数普通民众用血肉书写的史诗,也能让每一个参观者真切理解“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决定者”,体悟普通人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英烈精神在新时代传扬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是我们党长期关心重视英雄烈士褒扬纪念的具象化体现。章舜粤说,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就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塔,表达了“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党的七大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全体代表敬献挽联,缅怀烈士“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党的十二大以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为已故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烈士默哀成为惯例。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传承弘扬这一传统,设立烈士纪念日,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迎回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尊重英雄、铭记历史的一贯立场。”章舜粤说。
  建筑学家吴良镛曾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赞叹道:“细细品味,气壮山河的时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诗般的建筑里,气象万千,今日思之仍激动不已。”在郭璐看来,纪念碑建设之初就和天安门一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要的象征物。
  作为融合建筑、绘画、雕塑的大型公共艺术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构建民族精神坐标、塑造当代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郭璐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民族记忆的具象载体,是价值引领的明确标征,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神圣场所,持续塑造着当代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凝聚力。
  如今,每逢国庆、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都会自发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以献花、鞠躬等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张卫波认为,今天传承英雄精神需要聚焦三个层面,即继承其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弘扬其不屈不挠的探索创新精神、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胸襟与情怀。他特别强调,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主旨,决定了缅怀英雄更要转化为行动:“今天我们站在纪念碑前,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汲取力量,将英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时代以来,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的纪念礼仪功能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章舜粤表示,“每当烈士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这一仪式既延续了缅怀英雄的传统,也成为国家层面纪念活动的重要环节,传递出对人民英雄的最高尊崇”。
  永恒的民族精神丰碑
  国庆前夕的天安门广场上,“祝福祖国”大花篮前,游客纷纷驻足打卡。在这喜庆的氛围中,人们没有忘记来到纪念碑前,静静地瞻仰、深深地鞠躬!
  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说:“每年国庆都要来,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英雄不能被忘记,历史必须被铭记。”年轻的学生们在浮雕前驻足良久,用手机记录下历史的细节,他们说,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的画面,更加震撼;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人民英雄纪念碑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不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来路、指引前程。
  在程美东看来,在每一个新时代的“战场”上,同样涌现出无数堪称楷模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是白衣执甲的医务人员、是刻苦攻关的科研工作者、是守护边疆的解放军战士、是默默奉献的平凡劳动者……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肩负不同使命,但内在的精神内核——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先烈们的精神一脉相承。
  清晨的阳光洒在纪念碑的浮雕上,为“英雄们”镀上了一层金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浮雕前驻足良久,眼中闪着泪光。他们是革命后代,每年国庆都会来这里,因为“这里有父辈的影子”。不远处,一群少先队员在老师带领下庄严宣誓,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纪念碑下,一位父亲指着碑文一字一句地读给孩子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悄然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