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频共振 为强国凝聚力量——国史研究记录新中国76年波澜壮阔发展进程
- 作 者
- 段丹洁 孙美娟
- 发表/出版时间
- 2025年09月29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热点阐释
- 成果类型
- 采访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6周年华诞。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七十六年春华秋实。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被深刻记录与解读。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和理性分析者,国史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以严谨、专业的学术视角和科学方法,探寻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宝贵经验,为新征程提供历史启迪与智力支持。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史研究领域的学者,聆听他们讲述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发展同频共振的学术历程。
把握主流本质
在历史进程中坚定信仰
从百废待兴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新中国76年的征程,是在应对无数风险挑战中不断开创奇迹的历程。
“新中国史是一部持续演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宋月红从事国史研究二十余载。他向记者梳理了新中国发展的主要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作为一名国史研究领域的学者,能够亲历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并通过治史修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绵薄之力,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宋月红表示,深入国史研究,使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前行方向的根本所在。
学者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新中国76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自信、创造奇迹的奋斗史诗。
“党的坚强领导是取得一切历史性成就、发生一切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成绩来之不易。”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新宁谈到,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戴立兴强调,新中国史既是党和国家的奋斗史,也是亿万人民群众投身国家建设、书写中国奇迹的实践史。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迈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研究与时俱进
挖掘新视角抓住新机遇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改善……76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史研究作为时代变迁的镜像,其发展脉络与新中国的前进步伐紧密相连。
回顾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将其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研究起步阶段,以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廖盖隆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等为代表的著作,奠定了初步基础;随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国史研究进入了一个围绕“决议”精神深入展开的新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史研究大型丛书《当代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重要著作问世,学科理论建设取得基本共识。
“进入新时代,国史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长足进步。”赵朝峰介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国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史”学习的深入开展,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和《新时代这十年》等教材的编写,促使“新时代伟大变革”成为研究热点,相关专题史、专门史研究蓬勃兴起。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史研究开拓新视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答才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70多年探索的结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经验,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王瑞芳则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为国史研究提供多重新视角。例如,从“制度变迁”角度观察国家发展脉络;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视角分析各项改革的关联互动;从“治理现代化”维度考察国家、社会与市场关系的重塑;通过“国际比较”视角,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变。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如同蕴藏丰富的宝库,亟待国史研究者运用新方法、新视角进行深入挖掘与解读。
肩负时代使命
提升研究水平与资政育人功能
面向未来,国史研究如何更好地记录新时代、阐释新思想、服务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这为新时代国史研究指明了方向。
宋月红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新中国史的一条主线。国史研究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起来,深刻揭示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应着力加强新中国国家学说与历史理论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内核,深化通史研究和国际比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中国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深入研究国史,对于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至关重要。戴立兴提出,国史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研究好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国情,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同时以历史事实彰显党的执政伟绩,并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坚持人民立场是国史研究的根本立场。”张新宁表示,国史研究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新时代改革实践释放出海量的政策文献、数据资源与实践案例,为国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王瑞芳表示,跨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叙事体系以及公众日益增长的历史认知需求,都将推动国史研究走向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赵朝峰说,研究者需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战略举措、变革实践、突破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要用心书写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壮丽史诗,增强全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国史研究必将与时代同行,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为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更磅礴的智慧力量,书写更为璀璨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