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热点阐释
理论热点阐释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欧阳雪梅 冀新婷】建设网络文明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作  者
欧阳雪梅 冀新婷
发表/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学科分类
理论热点阐释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
PDF全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为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提出建设网络文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文明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互联网;网上精神家园;建设网络文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把握大势、举旗定向,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弘扬新风正气,建设网络文明,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行为日益规范,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蔚然成风,网络文明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史上,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等传统大众媒介,以及民歌、秧歌、街头剧、快板、说书、墙报、宣传画、展览会、幻灯片、标语口号、生活用具都是宣传媒介,能够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人民群众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既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也重塑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文化环境,互联网已是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传播国家大政方针、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展情况,有权威性、公信力,但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较为单一,有的不够接地气。面对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的时效性落后于新兴媒体,“有的人反应迟钝,信息发布跟不上,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新兴媒介传播速度快,“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网络自媒体便捷、交互性强,“人即终端”,“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但这个舆论场因为民众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来源复杂多元,加之一些人动机不纯,导致网络空间众声喧哗、肆意表达、无序流淌,借各类耸人听闻的八卦、闹剧、绯闻吸引关注、博得流量,文娱类话题或“花边新闻”霸榜热搜,“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等制造的网络舆情波诡云谲。更为严峻的是,有人利用网络编造政治谣言,恶意抹黑党和政府形象,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视为“扳倒中国”的一把利刃,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早就毫不掩饰地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西方国家把互联网变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战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这个复杂的大舆论场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等特点,难以被约束和监管,这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他敏锐把握信息时代媒介环境发生的结构性巨变,坚定地提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就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13年,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我国要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如何把网络空间塑造成凝心聚力、引领风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新空间,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建设网络文明势在必行。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18年4月,他进一步强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构想。2021年,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领域的第一份指导性中央文件——《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全面系统部署网络文明建设。《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网络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新时代,中共中央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以引领网络文明建设开局破题,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管互联网和党管媒体是核心原则。党管互联网主要以组织领导、决策部署、路线开辟等方式领导,将网络治理纳入党的统一领导,核心机构是中央与地方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穿整个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阵地,“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互联网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主渠道。网络空间要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主题就是“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进行正面宣传,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那一套,要贴近网民。对思想认识问题,要解疑释惑,及时引导;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吸纳;对合理的困难和诉求,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要板起脸来说教;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

  (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因此,娱乐类、社会类新闻等也要强调导向。“如果这类新闻中充斥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勾心斗角、炫耀财富、移情别恋、杀人越货等方面的内容,充斥着有关大款、老板、名人、明星等人物的八卦新闻,就不能对人民群众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台、电视荧屏,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

  (四)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依法治网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在法治化背景下管网、办网、上网,有助于网络运行与内容的规范化,既是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亦对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提出要求并提供法治化保障。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五)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面对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成“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现代传播体系”,成为媒体行业改革的重点。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科学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迭代关系,提出了“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根据“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提出“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落实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部署。

  为了打通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中宣部等印发《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此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22年4月,中宣部等联合下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对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做出具体部署,并遴选60个市(地、州)开展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抓手。

  (六)发扬斗争精神,抢占话语权

  “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如果我们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对网上热点问题,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对思想认识问题,要解疑释惑,及时引导;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吸纳;对合理的困难和诉求,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发生突发事件时,正是各方关注、需要提供权威信息发布、引导网上舆情的时候,决不能失语失声”。

  (七)促进新技术赋能网络文明建设

  新媒体源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媒体组织和生态在技术变革中产生系统性颠覆和结构性重建,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平台是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共享和利用,平台构建要依靠基础网络和基础技术。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技术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现今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时代,中共中央从理念、制度、技术三维规划网络文明建设路径,重点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等方面的工作,抑制负能量,扩大正能量,建设网络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一)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清朗网络空间的治本之策。我国的网络治理由最初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到中共十九大强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30多部政策法规,为依法治网提供依据,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实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土尽责,不断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不断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守好网络治理的“第一道关口”;不断推进互联网公众监督工作,中央和各省区市相继开通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为公众监督互联网信息传播、参与网络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连续开展“净网”“护苗”“清朗”系列等专项整治行动,治理网络生态,加大对网络负面有害信息整治力度,清扫各种网络文化垃圾,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共青团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鼓励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经过有力有效治理,我国“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二)主力军全面挺进主阵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主流媒体担负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公共性”两大优势。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自2013年正式提出“媒体融合”,到2014年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到2018年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到2019年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再到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稳步构建传播新格局,使主流媒体焕发勃勃生机。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把“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作为重要历史经验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从2014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积极探索,打造以“两微一端”“三微一端”为代表的融媒体矩阵。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主流媒体,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全新变革,构建了集采写编于一体的生产体系,通过全媒布局,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图书、手机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形态,实施多终端协同、多元联动,吸引细分市场用户群,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达成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形成聚合效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迄今,人民日报社已是一家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3亿人次的全媒体方阵。在哔哩哔哩网站,主流媒体进驻数量超2000家。截至2022年,新华社各类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超8.6亿,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4.4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累计下载量达4.1亿,累计激活用户数达1.4亿。中国日报全媒体用户总数超过4.4亿。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主流新媒体的高度认可。

  (三)党的创新理论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新时代,主流新媒体始终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网络宣传的头等大事,组织“学习大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人民网“时习之”、求是网“学而时习工作室”、新华网“讲习所”、光明网“学习时刻”等融媒体专栏,结合中共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二十大等重要节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报道,利用文字、图解、音视频、直播等全媒体报道方式,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记录伟大时代。《求是》在其全媒体平台发布中共二十大专刊、中共二十大报告诞生记、二十大精神系列学习阐释文章,将纸媒内容、理论权威与网评、网文、微理论视频、H5等新媒体手段全面融合,筑牢中共二十大融媒体产品矩阵。主流媒体注重用正能量牵引大流量。《求是》杂志每期配发一篇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的本刊编辑部文章,篇均阅读量1800万。新华社推出“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系列融媒互动报道产品,总点赞数超过1.241亿。《新闻联播》首发新闻在新媒体同步推发,《新闻联播》各平台粉丝量突破9000万,仅微博阅读量就超140亿;《主播说联播》的新媒体产品话题阅读量已超126.5亿,期期热搜置顶,每期全网平均播放量1200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关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相关报道总触达22.24亿人次,对外发稿累计触达海外受众4.8亿人次。《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总触达47.98亿人次。中宣部打造的“学习强国”于2019年1月1日上线,截至2023年7月1日零点,用户总数超过3.2亿人,每天平均阅读量超过7.2亿次。省部级分平台置顶区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该地区该行业时做出的重要指示,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话、原文统领各专题、各频道、各板块、各终端,做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外、本地大事的主渠道、新途径,并通过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解疑释惑中实现理论的内化,使党的创新理论广为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塑造了网络空间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倡导网络文明新风,提升网络道德素质,是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网络宣传,深入实施网络公益工程。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古韵新春》《古韵新声》《美术里的中国》《我们,从延安走来》《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人世间》《种子种子》《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等剧目、作品网上网下热播,广受好评。云音乐会、云展览、云旅游、云观影等线上文化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数字中轴”“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云游长城”“京戏云剧场”深受欢迎;国潮文创、古风汉服等成为网络时尚。红色资源成为融媒体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网与江西大江网联动开展“情牵红土地”大型融媒体报道,全网总点击累计6.7亿次。重庆华龙网推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留声复兴之路”专题,对文物文献进行挖掘、解读,线上浏览量突破3亿人次。网络文学以庞大的体量及精品化的趋势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新增作品300多万部,其中现实题材新增20余万部、科幻题材新增30余万部、历史题材新增28万余部,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网络文学带动了有声、动漫、影视、游戏、衍生品等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新型主流媒体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受众互动,如《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浏览次数突破10亿,创下目前单个H5产品访问量最高纪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推出全媒体策划,H5产品《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成为全媒体时代寓教于乐的创新性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在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四级融媒体中心的纵向发展链条,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信息直达”,将权威信息通达社群、直通市民、融入生活,有效推动了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发布渠道获取权威信息的习惯养成。截至2022年8月,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建立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把新闻宣传与政务服务、民生服务、AI应用、数字经济等结合,强化用户连接、公共服务和思想引领,创新构建各类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应用场景的传播平台,媒体融合传播体系深刻嵌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增强了吸引力。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如浙江省安吉县融媒体中心2022年营收达到4.8亿元。为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努力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各大主流新闻网站纷纷开设留言建议栏目,开通网上民意直通车,畅通民意表达新渠道。大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共收到32.2万件群众有效留言,27.4万件得到各级领导干部回应和解决。湖南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在红网回应或解决问题81216次。主流媒体在引领社会舆论方向、把握社会重大问题、凝聚社会共识和构建社会认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

  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为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提供了便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造了的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标识性概念,引领新时代对外话语创新。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全球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景,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逐渐上升为国际共识,“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话语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熟知与认可。

  2018年9月、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分别致中央电视台建台及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的贺信中,都强调“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10年来,国家支持中央主要媒体走出去,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2022年10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及其英文客户端同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在12种外国语的媒体和网站上传播,海外传播总量超6000万次,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大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奥运会开闭幕式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和奥运会赛事全程4K制播,打造全球首个高铁列车5G超高清移动直播演播室,开播全球首个24小时上星播出的4K和高清同播的专业体育频道——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覆盖用户超4.46亿,多平台跨媒体总触达超628.14亿人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总台“报道和传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成功”。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主流媒体注意从“人”本身和中华文化本身出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引起外国网友的情感共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重点纪录故宫所藏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这部纪录片在国外反响十分热烈,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版本播出。“一路象北”直播、《中国三分钟》《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从长安到罗马》等一个个精心打造的优质作品,使越来越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通过网络国际传播活动,中国声音传得更远、传得更广。仅2022年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5000部、上线翻译作品9000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人,外语作品达到数十万部;《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文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意味着能够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

  中央主要媒体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成为国际传播生力军,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融媒覆盖。新华社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有分社,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机构签署了新闻合作协议,2022年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达2.7亿。央媒在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时,也针对西方势力在国际舆论场别有用心的恶意抹黑与双重标准,及时揭露其谎言、阐明我立场和事实真相。如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44种语言、CGTN融媒体平台、国际视频通讯社、海外总站等海外传播平台优势,抢首发、敢亮剑、争独家。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阿富汗局势、美国国会骚乱、几内亚局势、汤加灾情、俄乌局势等重大报道中,一大批独家新闻屡屡成为全球唯一信源,被CNN、BBC等大量转发,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媒体的声音。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贸、科技、新冠肺炎疫情、自由、人权、宗教和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问题上,对中国遏制打压、造谣抹黑、恶意攻击等恶劣行径,进行坚决斗争,批驳反击,宣示立场、澄清真相。2019年12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肆意歪曲中国治疆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为此,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于12月5日和7日播出《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和《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两部英文纪录片及系列评论,被美、英、法、意、德、日、俄等3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媒体广泛转载和使用,截至12月13日17点,总观看量达到1.43亿,海外网友评论量达10万余条,支持率超过90%,提升了国际传播的效能。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网络空间安全核心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自主可控发展。抓住新一轮信息网络技术变革重大机遇,大力推动网络空间安全核心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自主可控发展,夯实了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基础。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信息网络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浪潮,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宝贵“时间窗”,聚焦前沿新兴领域中对网络空间安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大自主信息网络技术和自主信息产业发展力度,持续推进“核高基”重大专项,积极营造自主可控应用的生态环境,下决心摆脱网络空间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明、如何建设网络文明等重大问题,确立了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发展蓝图,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也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全球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并在不断增长。在巨大的网络空间建设网络文明,以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进行时,需要继续创新创造,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欧阳雪梅,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冀新婷,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