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实践路径
- 作 者
- 姚力
- 发表/出版时间
- 2023年10月17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热点阐释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前线》杂志2023年第10期
- PDF全文
[摘要] 新时代以来,在健康优先的战略原则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展开。党的二十大坚持健康中国的战略定位,针对卫生与健康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重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健康中国;健康优先;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关系个人生活质量,而且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现代文明程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以及医疗技术人员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天花、霍乱、鼠疫等多种传染病横行,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强盛。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我们党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卫生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江泽民指出,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胡锦涛指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我们党一贯坚持“大健康、大卫生”理念,“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从未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陈冯富珍时指出:“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在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成为必须攻克的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6年8月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同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未来15年健康中国建设作了总体部署,规划了“三步走”的目标蓝图。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志着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有了新起点、达到新高度。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健康中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一,重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要坚持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依据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当前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重点工作任务,为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意味着卫生与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以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积极开展健康中国行动,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履行健康责任。
实施优化人口发展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两项战略部署,强调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突出当前人口生育压力和老龄化两个紧迫的社会问题。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已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人口出生率不断下滑,劳动力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些新情况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构成极大挑战,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坚持预防为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遵循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依据“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就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进一步战略部署。卫生与健康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形势和医疗资源的布局状况。一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在攀升,2022年末已经达到65.22%。二是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力量仍比较薄弱。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既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相协调。预防为主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卫生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关口前移、以防为先、防治结合也是现代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目前预防为主应以对重大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患者的管理为重,因为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抗病保健的独特法宝,在新冠疫情防治中,中医药优势和疗效再次被证明。为此,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规划,继续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不仅是指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近年来,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和服务工作力度。一方面,积极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另一方面,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此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2021年3月,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成立,承担起全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工作。党的二十大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将这项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早在1952年,毛泽东就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我国也由此启动爱国卫生运动,相继深入开展了除“四害”“两管五改”“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实践证明,爱国卫生运动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健康中国行动计划。7月18日,新组建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健康中国•我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仪式,针对饮食、控盐、睡眠、健身运动、青少年近视等健康行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多项行动倡议,意在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动力,强化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健康中国行动在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爱国卫生运动异曲同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两者相提并论,正是由于二者都生动践行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主题。
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国情、深化改革,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更高质量的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主要抓手。当前,医改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正是从医改的症结出发,在“三医”协同改革中,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推动卫生健康系统整体联动、良性运转。首先,要稳固医保的基本盘,确保基本医疗保险覆盖95%以上人口,医保基金运行平稳并有所结余,从而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加强医疗系统改革,扩大医疗资源总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结构与布局。基于近40年医改的实践经验,党的二十大指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突出公益性导向,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主导责任,强化了卫生健康事业的社会公益属性。再次,要大力推进医药管理改革,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推动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确保医院以看病为业、医生以服务病人为本。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要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区域之间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和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党的二十大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要进一步提高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使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获得更加舒适的贴心服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多角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与此同时,在全国医药卫生领域部署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多方面多举措提升患者就医整体体验。这些新措施和新实践,对于全面提高医药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急慢性传染病一直是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与各种传染病进行斗争,不仅有效控制住了鼠疫、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疾病的肆虐,而且成功消除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疟疾等传染病,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让人们认识到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巨大威胁。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人民听党指挥、众志成城,锻造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党的二十大在总结党领导防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防治传染性疾病的紧迫形势和要害问题,科学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等。全面贯彻落实这些举措,将为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主席指出:“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因由。从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党的二十大坚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已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证明,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展示更大作为和深远影响。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医疗卫生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ZD0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