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热点阐释
理论热点阐释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吴超】新时代十年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
吴超
发表/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14日
学科分类
理论热点阐释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PDF全文

  摘要: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和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开拓的整个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丰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分两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把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吴超(1973—),男,安徽凤台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们的责任,表示一定“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促进共同富裕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为人类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逐步把推动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开拓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22年7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推翻一切军阀,由人民统一中国本部,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扫清了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为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根本的社会条件,使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向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把共同富裕确立为奋斗目标,为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全新道路。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只有打破常规,进行彻底的社会制度变革,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才能积聚有限资源用于大规模工业建设。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了我国各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通过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实行这种制度、计划“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到逐步提出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很快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摆脱贫困、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和政治保障。中国成功地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借鉴苏联经验、超越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打破传统体制束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大胆探索,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通过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全国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改善,提前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迈上新的平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富裕就是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党和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全体人民而不是少部分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拓展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分两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提出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把共同富裕思想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落实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持续创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为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中央又相继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保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首次提出并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重点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指出“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使实现共同富裕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更为具体的部署,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又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由于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支持浙江先试先行,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新的规划部署,明确提出分三个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对共同富裕目标作了新部署,对共同富裕道路作了新探索。

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和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脱贫攻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是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罕见。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贫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为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了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在脱贫摘帽后,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后续政策,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更好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对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指标。针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化举措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时代十年,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显现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大牵引作用。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平等就业

  就业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平等就业是实现勤劳致富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劳动报酬显著提高。总体而言,还存在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劳动报酬偏低的现象并未改变,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还未完全到位,就业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新时代这十年,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就业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202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较2012年翻了一倍。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的“容纳器”,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倒金字塔形”就业结构。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21年占比达到62.7%,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城乡就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区域就业格局更加合理。

  (三)构建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没有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蛋糕”做得再大也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明确提出“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十年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善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新时代这十年,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初步实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行业、地区、群体工资差距逐步缩小。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长78.0%,年均实际增长6.6%,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经济增速,2013到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比2012年下降0.33。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形成超过4亿人并快速增长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2012年的12054元增加1204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9%。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下降,从2012年的33.0%下降至2019年的28.2%。其中城镇居民从2012年的32.0%下降至2019年的28.6%,农村居民从2012年的35.9%下降至2019年的32.7%。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消费快速增长,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日益提升。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比2013年提高4.5个百分点。耐用品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33辆,高于新加坡和香港。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殷实富足阶段,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建立健全高质量的社会保障,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是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新时代这十年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坚持制度引领,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紧扣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将这项从2012年开始试点的制度向全国推开,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织密织牢医疗保障网。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持续扩大覆盖范围。截至2021年底,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达13.6亿人,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3亿人、2.3亿人、2.8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3.5亿人。

  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实现安居梦。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类发展指数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正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目标迈进。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是“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进入新时代,公共服务从数量向质量、从规模向结构、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快速转变,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社区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2012年和2017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规定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目标、各项制度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持续支持地方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脱贫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国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法律保障。截至2021年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215个、3316个、6183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从幼有所育等9个方面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让全体居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把为民造福、共同富裕的事业推向前进,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奋斗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持续探索,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历史跨越,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这十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取得共同富裕新成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要成就这一事业,不允许出现任何重大偏差,更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二)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目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建设主体、实践主体,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共同富裕是“国之大者”,涉及千头万绪、关系千家万户。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才能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在谋划共同富裕蓝图时把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转化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能。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路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生活富裕是人类的普遍愿望,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所有人共富还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现代化进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提升人民富裕程度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解决共同富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世界各国虽然都在共同追求现代化,但又在各自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区别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统筹了“共同”与“富裕”的关系,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社会发展进步的路径,努力为全体人民构建生活富裕、精神富有、文化富足、公平正义的美好生活。

  (四)以统筹发展安全为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重大发展任务,不可能在不安全的内外环境中顺利完成。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消除与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为顺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战略支撑。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根本之策。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持续做大财富“蛋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生活标准全面提升,把共同富裕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坚持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人民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通过一系列思路、体制、手段创新,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营造了良好条件与安定环境,持续营造有利于的整体环境。

  (五)以坚持理论创新为科学指导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是当今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从改善民生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新时代这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及时作出科学认识、正确判断与准确把握。新征程上,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拓展对共同富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