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视角下中国脱贫减贫经验与分享路径研究》
- 作 者
- 发表/出版时间
- 学科分类
- 成果类型
- 发表/出版情况
- PDF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的科研机构,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出版了《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努力打造新中国史研究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出版平台,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理基础、历史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者:王蕾 著
出版社:202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出版时间:当代中国出版社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明确宣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正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也面临着反贫困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脱贫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持续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全球南方国家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其转型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合作动能。本书在梳理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基础上,立足南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从政策经验与分享路径、机制经验与分享路径、规划经验与分享路径等方面研究中国脱贫经验对南方国家的意义,以及可借鉴的体制机制、落实情况等,为中国在全球减贫理论中完成世界性表达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
王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特聘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当代中国研究若干问题考论》《新时期西藏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富起来 强起来:改革开放40年》《衣食住行:1949年以来的中国民生变迁》等。主编《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故事新编》第三辑。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研究成果多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等奖项。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野下的中国脱贫事业及对南方国家的经验意义
一、中国脱贫的路径选择及其重要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野下的中国脱贫事业
第二章 解决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经验及与南方国家路径分享
一、中国解决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
二、中国对南方国家饥饿和粮食问题解决的帮助和路径分享
案例:“国礼”辣木走向古巴
第三章 绿色脱贫的中国经验及与南方国家的合作分享路径
一、中国绿色脱贫的自身经验
二、中国对南方国家实现绿色脱贫提供的帮助和分享路径
案例一:对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的调研
案例二:菌草技术的中国经验在南方国家的应用
第四章 妇女儿童脱贫减贫的中国经验及与南方国家路径分享
一、妇女儿童脱贫减贫的中国经验
二、中国妇女儿童脱贫减贫经验与南方国家的分享
案例一:培育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经验
案例二:中国教育推动脱贫减贫的经验在南方国家的交流传播——发展职业教育培训
案例三:中国对摩洛哥半个世纪的医疗援助
第五章 “一带一路”倡议共建框架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脱贫减贫的路径分享
一、“一带一路”倡议共建框架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脱贫减贫的路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共建框架下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脱贫减贫路径的精神内核
案例一:应形成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促进的格局——基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潭门、嘉积、中原、塔洋、会山六镇的考察
案例二: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伊犁范例
第六章 南方国家分享中国脱贫减贫经验的国际舆论及应对
一、讲好中国脱贫故事的必要性和目标任务
二、应对国际舆论对中国与南方国家分享脱贫减贫经验的疑问和质疑
三、从根本上打破西方对于反贫困的话语垄断
案例:“一带一路”倡议话语影响舆论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能力培育
结语:开辟助力南方国家脱贫减贫的新范式
附录一 脱贫减贫的中国案例:江西上犹县
一、江西上犹县脱贫概况
二、上犹县脱贫攻坚的措施
三、上犹县脱贫的特色亮点
四、上犹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五、小结
六、上犹县脱贫攻坚的特色典型案例
附录二 调研札记
亚的斯亚贝巴的一日
暹粒的新年
云南调研记
富足村的“富足梦”
扶贫莲
精彩摘录
70余年来,中国的脱贫有着独特的路径选择,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精准的渐进式道路,建立健全一整套脱贫攻坚的科学制度体系。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家治理形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既是摆脱贫困的基础与前提,又为成功摆脱贫困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为的是让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实行“一化三改造”等,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以此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将改革和发展成果与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民共享,为的是让人民尽快从温饱阶段向总体小康过渡。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强调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传承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脱贫与人民意志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连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强调脱真贫、真脱贫,真正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要求落到实处。截至2020年5月17日,在既有832个贫困县中,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22个省(区、市)的780个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在党和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达到了脱贫目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2. 坚持逐步精准的渐进式扶贫道路
中国脱贫经历了从保障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实行生活用品给予和财政补贴的救济方式,即中央政府直接通过各地方政府把粮食、衣物或现金等分配给贫困户。1986年,开发式扶贫被确立为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对开发式扶贫作出具体规定:国家要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他家庭副业;牧区户均一个围栏草场,或一个“草库仑”。
确定重点扶持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区域瞄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国家逐步打破区划限制,逐步明确重点扶贫地区和贫困县。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1986年,国家启动大规模脱贫计划,第一次确定贫困县。首次划定14片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273个贫困县,这是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突破。1988年,又以此为基础进行增划和调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18片:努鲁尔虎山地区、太行山地区、吕梁山地区、陕甘黄土高原地区、陇西高原地区、西海固地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横断山地区、滇东南山地区、桂西山地区、九万大山地区、井冈山地区、武夷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沂蒙山区、西藏地区。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对贫困发起攻坚战,按照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县一律退出,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划定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200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21世纪前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纲要》根据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遍布全国各地农村的分布特点,再次调整和重新确定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使脱贫攻坚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与以往重点县的调整方法不同,本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权力下放到省。各省根据实际情况,按“高出低进,出一进一,严格程序,总量不变”的原则进行调整,但不得将连片特困地区内重点县指标调到片区外使用。这次调整,原重点县共调出38个,原非重点县调进38个,全国重点县总数仍为592个。14个连片特困地区内的重点县数量,由调整前的431个增至440个,共增加9个;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重点县数量,由调整前的161个减至152个,共减少9个。重点县中存在的所谓百强县,已被全部调出。各省共确定14.8万个重点贫困村,使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80%。这些重大战略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根据脱贫攻坚在各个时期突出问题提出,是一个逐步深化和细化的历史过程,为缓解中国的贫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1年,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标准,这3项指标均低于同期西部平均水平的县(市、区),以及自然地理相连、气候环境相似、传统产业相同、文化习俗相通、致贫因素相近的县划分为连片特困地区。在划分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和边境县采用了增加权重的办法予以倾斜照顾,在全国共划分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这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他又进一步强调扶贫工作要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2018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提出,是脱贫攻坚历史演进的必然要求,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20年底,我国已经全面脱贫。2020年至2021年初,21万多名普查人员对来自西部22省(区、市)开展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了脱贫。调查的事实根据,一是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有保障。根据国家农村贫困检测调查,2020年国家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1.6%。二是精准帮扶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对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发挥了关键决定作用。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从脱贫的历史来看,由初期的区(片)到县,逐步推进到村,再全面推进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体,扶贫地区日益聚焦,扶贫对象日益精准。事实证明,中国选择的渐进式脱贫道路完全符合国情,成就巨大。
转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