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简史》
- 作 者
- 发表/出版时间
- 学科分类
- 成果类型
- 发表/出版情况
- PDF全文
李正华 刘仓 吴超 著
2024年7月
当代中国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是一个从具体性改革到总体性改革的过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简介
李正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高等院校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誉称号。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新中国政治发展论略》等3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
刘 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吴 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专著有《中国社会治理演变研究》《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史》等,主编《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故事新编》第四辑。参编《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10多部图书。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新中国的成立与过渡时期的社会结构
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来源
二、绘制新中国的蓝图
三、新中国的成立与国家制度的奠基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度建设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构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初步构建
四、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尝试和探索发展
一、党的八大前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
三、经济调整时期的体制改革
第四章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探索中进行体制初步改革
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和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开始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文化、社会体制
四、开创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和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五章 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推进改革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制度创新
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五、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六、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第七章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
一、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和发展党的领导制度建设
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
精彩摘录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经验不足,党在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曾出现过失误、遭受过挫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国情,对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不断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形成了适应发展阶段、符合发展要求的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显示了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是一个从具体性改革到总体性改革的过程。1992年,邓小平就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将新中国的制度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他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一论述,提出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深刻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摘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