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两条腿”工业化中的乡镇企业》

作  者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PDF全文

  

  

  作者:郑有贵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呈现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的同时,还对展开综合分析,即基于农民参与视角考察分析了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着眼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示探讨了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在夹缝和歧视中发展的实现机制,基于大历史观探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和历史性贡献。既完整介绍了由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受高度关注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又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乡镇企业研究中的疑点问题。

作者简介

  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引言(节选)

文 / 郑有贵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投资主体、农村社区性、承担义务3个方面对乡镇企业作出法律层面的界定。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前款所称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这一法律突出了乡镇企业的组织特征,明确其是不同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一般意义的市场主体,既尊重了乡镇企业的历史缘起,也反映了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性。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工业地区布局、服务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提出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队企业和社队工业的孕育发展,以此为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功走出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成功走出城乡“两条腿”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

  根据经济体制和发展状况划分,乡镇企业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队企业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中孕育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延续发展传统手工业,从1958年起,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社队企业发展“五小工业”。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队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但又绵绵不绝,因此被生动地喻为“野火烧不尽”的“草根企业”。本书用1章的篇幅,阐析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起,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队企业的孕育兴起和曲折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是乡镇企业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政策下异军突起。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引入市场手段,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搞活政策的春风使乡镇企业“吹又生”,实现快速发展,邓小平同志用“异军突起”一词赞誉其实现意想不到的发展。在这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发争议,指责其与国营企业争原料、抢市场。加之乡镇企业粗放式增长存在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时受到舆论打压,在经济调整中被关、停、并、转,其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尽管如此,由于乡镇企业起步时就自己闯市场,形成能够适应市场调节的灵活机制,加之“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中国农民发扬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精神(简称“四千四万精神”),抓住了短缺经济时期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异军突起。鉴于这种艰难复杂性,第二个阶段可细分为1979—1983年、1984—1988年、1989—1991年3个小的阶段,本书用3章的篇幅加以阐析。

  第三阶段是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进程中开拓发展空间而逐步超越农村社区范围。自1992年起,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进一步强调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制定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加以法律保护并促进其发展。在这样的政策和法律条件下,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争原料、抢市场的舆论逐渐淡化,对其实行特殊政策加以促进的紧迫性减弱,转而促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少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和大中城市发展,加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在开放发展中逐步突破农村社区性。鉴于1992年起乡镇企业所处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平稳性,本书用1章的篇幅加以阐析。

  本书在呈现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的同时,还用了3章的篇幅展开综合考察分析,即基于农民参与视角考察分析了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着眼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示探讨了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在夹缝和歧视中发展的实现机制,基于大历史观探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和历史性贡献。

  本书上述结构安排,既完整介绍由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也突出了受高度关注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又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乡镇企业研究中的疑点问题,试图实现研究书写乡镇企业历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在夹缝和歧视中生存发展乃至异军突起,能够成功走出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城乡“两条腿”工业化发展道路,缘于中国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在中国特色农村治理结构下探索出独特的实现机制:在走共同富裕道路进程中构建起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和积累机制,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能够获得“第一桶金”并成功起步的独特条件;中国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和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低成本经营发展,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优势;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由在夹缝和歧视中生存向平等发展的制度保障;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是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增强聚集力的必然要求。这些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在新时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