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宋月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中

作  者
宋月红
发表/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22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
PDF全文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矛盾运动法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标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发展进步的根本依据和内在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判断中,贯穿于党在新时代处理和解决这一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中。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的哲学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者的历史,“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一个政党或历史人物,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对国家的命运和历史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本主义政党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而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把群众观点作为首要的政治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并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并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同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基本方略之一。这些思想内涵集中反映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二、人民生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依据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总是把人民生活与生产力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民生活是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力发展则是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问题和生产力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有机统一的两个主要方面。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国情实际,二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他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

  发展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和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内在动因。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中共十九大根据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并将社会主要矛盾具体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生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合乎历史的演进、合乎逻辑的发展,是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断相适应的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趋势。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的核心要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确立并不断发展的,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处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定发展的性质、方向和价值取向,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则抓住了我国发展的矛盾性问题的主要方面。它们彼此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统一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方略的内涵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深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所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它合乎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法则,合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更广泛、更深刻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全面、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充分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史研究室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6期 [责任编辑:郑珺 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