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汲取历史智慧 坚定民族自信
- 作 者
- 武力
- 发表/出版时间
- 2025年11月18日
- 学科分类
- 成果类型
- 发表/出版情况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PDF全文
汲取历史智慧 坚定民族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评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整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因此,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从中发现客观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民族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当下新中国史研究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近期,笔者读到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院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23年版),该书虽然名为“史纲”,但实则厚重达146.5万字。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三五”规划重大突破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有关机构合作,3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的著作,该书高屋建瓴、详略得当,既有宏大叙事,全景式展示了新中国70多年科技史脉络,又照顾到微观写实,见人见事。应该说,这是继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由科学出版社到2016年完成全套26卷的出版工作)和江晓原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之后,又一部记述新中国科技史的权威论著。2024年5月,该书入选全国史学界首批重大成果,入选的6部重大成果,是从全国百余种史学成果中遴选出来的首批学术精品。这里仅就读后感想,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主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作用。这是新中国历史的主线和特点,当然也是新中国科技史的最大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将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作为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自然科学院,随后又于1940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0年8月又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中共中央立即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并着手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4年又将“科学技术现代化”列为“四个现代化”任务之一。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论断,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此后,党和政府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199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胡锦涛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既是新中国科技史的重要内容和贯穿始终的主线,也使得科技史成为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正是突出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新中国科技事业赶超性发展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用历史事实说明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即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一穷二白”、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困难条件下,用了20年的时间就建立起独立的科研体系,实现了以“两弹一星”等为标志的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主要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实施的震惊世界的重大工程,如“863”计划、航空航天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斗导航、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以及贯通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都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时俱进的滚动式中长期科研规划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新时代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而科技创新所具有的投入要求超前,成果不确定性大,迭代更新快,产出效益滞后等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方面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等重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上卷的“下篇”和下卷,用大量篇幅充分证明了这个优势。
三、关于新中国科技史的谋篇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在新中国科技史的阶段划分和谋篇布局方面,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既有创新,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举例如下:其一,上卷的上、下篇时间划分,不是以通常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而是以1977年的拨乱反正为界。上篇题目为“奠基与发展(1949—1976)”,下篇题目为“改革与创新(1977年至今)”,这种划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科技事业的改革实际上是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立即抓科技和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始的,如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宣布科技是生产力以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而且下篇的第一章“科学的春天”,还将叙事追溯到1975年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这也符合邓小平后来说的:“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其二,上卷的上、下篇,不仅没有拘泥于一般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时期划分,而且也没再细分小的历史阶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专题性的叙述。如上卷的上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与召开”,第二章“海外科学家与留学生的归国和贡献”,第三章“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与学科建设”,第四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早期发展”,第五章“科技事业指导思想的形成与纠偏”,第六章“科技体制与科研系统的形成”,第七章“科技发展的规划与实施”,第八章“中国与苏联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活动”。
该书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用一半的篇幅,从新中国70多年的科技发展历程中,选取了50个重大成果作为案例来分别论述。这就比较好地补充了上卷宏大历史叙事中不能展开论述具体发展成果的缺憾。这50个案例中,32个属于“基础科学研究”,18个属于“工程技术研究”。笔者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外行,上述32个成果中大多数都是以前不知道的,即使少数知道的也是知之甚少,估计这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既具有科普的作用,也具有提振民族自信和自豪感的作用。上述18个重大工程,基本涵盖了能源、水利、交通、材料、制造、国防、航天等领域,显示出党和政府的宏大抱负、科技工作者奋起直追的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读来不仅使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且更加深刻理解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不过,笔者估计该书由于动手早、合作单位多、参加编写人员多、审定稿周期长,因此,从文中看叙述的时间下限是2022年底,缺乏对2022年中共二十大在新中国科技史中承上启下作用的论述,希望能够在再版时补上。但是瑕不掩瑜,该书仍是一部系统准确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权威著作,是学习“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值得深度阅读的书籍,同时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一部科普著作,能告诉读者不少应该完整准确掌握的科技史常识。
四、新中国科技史研究方兴未艾
新时代以来,新中国科技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史研究机构为代表,学术界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令人欣慰。
除了本文所述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外,学术界还推出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其相互推动、共同促进,形成新中国科技史研究方兴未艾之势。例如,王春法等主编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截至2024年底,已经出版170余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0年启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1个部门共同实施,旨在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料,保存精神遗产。在此期间,张藜总主编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华觉明等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姜振寰的《科学技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版),路风的《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严鹏的《工匠革命:制造业的精神与文化变迁》(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韩启德的《医学的温度》(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吴国盛编的《科学技术史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姬文波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与发展(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25年版),甄橙等的《胰岛素的中国故事》(科学出版社2025年版),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张涛主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武力主编的《产业与科技史研究》、彭南生等主编的《工业文化研究》、潜伟主编的《技术遗产》、吴国盛主编的《清华科史哲》等集刊也都发表了大量有关新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论文和信息。
总之,新中国科技史研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有关工业文化和博物馆建设的兴起,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五、关于加强新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纲》之后,结合新中国史研究尤其是新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深刻认识全面深化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中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是后发国家在政府主导下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赶超,这也始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坚定不移的目标。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同步进行,既离不开对我国古代科技知识的传承和扬弃,也离不开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更需要在上述两个基础上去创新、去发展,为今天和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科技史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短板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几乎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9世纪特别是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加速现象,以信息化、生物技术、新材料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技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科技史研究务必引起史学界高度重视,尤其要注重其在新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加快推进相关问题研究。
工业化可以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科技史的媒介和平台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在构成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对于新中国史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中,应该给予科技史应有的突出地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传播自然科学的机构及学者与研究、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机构和学者之间,缺乏必要且充分的交流、融合。笔者认为,以新中国工业化研究作为二者结合的媒介和平台,可以比较好地将科技史与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外交史等结合起来,实现新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科技史研究应该与企业史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企业史研究中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研究结合起来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既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载体,也是市场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生存的压力、扩大规模的欲望,以及赢得社会名誉的满足,都会驱动企业家和从业者具有学习新技术和从事科技研发的动力。近些年来,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工匠研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大量研究宣传先进企业、成功企业家以及劳动模范的论著大量涌现,给研究科技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史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科技史研究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工具 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中国今天的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要丰富和发展,就必须深入到生产力的各个部门里面去,因此就必须下功夫钻研科学技术和产业史,了解人类是怎样从科学发明转变到技术应用,又怎样由新的科技形成新的产业,以及这个产业是怎样扩张、成熟起来并成为支柱产业,最后又是怎样被新的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产业所取代。在这方面,新中国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等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科技史研究论著的出版,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的持续跟进,新中国科技史研究显示出勃勃生机。新中国科技史研究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同频共振,后者的飞速发展为前者提供了不竭动力,前者则持续记述、总结后者的规律及特点,二者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重要支持。
[作者简介]武力,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