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朱佳木】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作  者
朱佳木
发表/出版时间
2024年02月19日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北京日报
PDF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史的学习和研究、宣传、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每当讲到党史,往往与国史并提。他说:“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他还把新中国史与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合在一起,要求全党和高等院校认真学习这四史。所有这些都说明,新中国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新中国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与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但与相关学科关系密切,不等于不同学科可以混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必然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是国史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走向决定新中国史的走向。但党史与国史毕竟分属不同的学科,党史属于政治学范畴,国史属于史学门类;即使从史学角度看,党史也属于专史,而国史则属于通史,是中国通史的接续。因此,二者在编研角度、范围、重点,乃至学科理论和编纂方法上,都会有所不同。现在一些国史书与党史书之间存在内容雷同或近似的现象,但这并不表明国史与党史是一个学科。这个问题恰恰需要通过加强双方的学科体系建设加以解决,而不应当成为模糊新中国史学科地位的理由。

  历史既是客观存在的过程,也是人们特别是史学家对客观过程的记述和诠释。这种记述、诠释,在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其中尤以国史为甚。但我们也要看到,新中国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不等于说它就是意识形态工作,或者是政治理论和宣传工作。处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研究,不取决于这门学科是否具有意识形态性,而在于它追求的是否是客观真理,反映的是否是客观规律,具有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系统,遵守的学术规范是否被公认为科学。只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连贯性、继承性,努力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并积极构建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体系,新中国史研究就是一门科学和地地道道的学问。新中国史研究者要使研究成果发挥“护国”的功能,增强人们的新中国历史自信。

  新中国史是当代史,与史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与现实的距离最近。现实中刚刚发生的事,有些很快就成了新中国史研究的对象。因此,新中国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政策研究之间,也会有许多相同的问题。但这同样不意味着新中国史研究,属于对策类研究。新中国史研究与史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属于基础学科。它对当代问题的研究,无论研究的问题距离现实多近,都只能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它对现实的服务,也只能体现在对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阐述、原因分析、经验总结、趋势预测上,而不在于拿出对策。另一方面,新中国史与现实接近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者比其他史学研究者更需要观照现实,跟踪现实问题的发展,加强对现实政策的学习。因为只有这样,当现实成为历史时,才能较快地对刚刚发生的事件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总结出合乎客观规律的经验与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增强坚持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劲头,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提出真知灼见,为党的理论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要求对于新中国史研究者,同样适用。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来源:《北京日报》2024年02月19日 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