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朱佳木】在第十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

作  者
朱佳木
发表/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25日
学科分类
开幕词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
PDF全文

  第十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专题

  [编者按]2018年6月7~8日,以“陈云研究与改革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陈云纪念馆、福建龙岩学院联合主办,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入选论文作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作者以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现将大会开幕词和学术总结刊出,以飨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朱佳木

  第十二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今天在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闽西龙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会议组委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向应邀前来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入选论文作者表示由衷祝贺,向会议承办单位福建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谢意!

  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自2006年创办以来,一直沿着陈云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足迹,与有关地方和单位合作办会,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讨陈云思想与生平,今年已是第十二届,刚好走到革命圣地之一的龙岩。1933年初,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由上海乘海轮抵达汕头,然后由粤东北进入福建,再经龙岩所辖的长汀、才溪进入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在中央苏区工作的20个月里,陈云曾两次赴今属龙岩市的闽西汀州调研工人状况和苏区《劳动法》执行情况,还召开了三次支部会议,在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和总工会机关刊物《苏区工人》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题为《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怎样订立劳动合同》和《在纠正工人经济斗争“左”的倾向中我们所作的错误》。他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当时工会工作获得相当成绩”。[1]这说明,龙岩也是陈云留下过革命足迹的地方。

  2017年10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九大;2018年12月,我们又将迎来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改革开放的启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所以,我们将本届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陈云研究与改革开放新时代”。本届研讨会和历届一样,仍向全国征文。经过专家两轮评审,共有72篇论文入选。从论文作者看,有正高级职称的约占30%;属于中央机关、科研单位的约占2/3,属于高校系统的占1/3;40~60岁和40岁以下的各有37人,60岁以上的有6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4岁。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重新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那时起,他和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拨乱反正、开拓创新、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带领人民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头29年建立起来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由世界排名第10位上升到20世纪末的第6位。对此,全国各族人民做出了贡献,全党做出了贡献,老一辈革命家们做出了贡献,陈云也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这个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体现在协助和支持邓小平把握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后,陈云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他撰写的一份提纲在中央政策研究单位进行了传达,其中指出:计划工作制度中除了“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还应当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此后,针对一些部门和地方只顾市场不顾计划、导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的倾向,他又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陈云的上述主张虽然和后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有所区别,但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说:它对于摆脱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的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支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3]

  20世纪80年代,陈云经过长期思考,将搞活经济与计划指导比喻成“鸟与笼子”的关系。他说:“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4]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这个比喻中所说的“笼子”歪曲为真的像鸟笼那样狭小,并据此把陈云的经济思想污蔑为“鸟笼经济学”。其实,只要稍懂经济学常识和稍动脑筋思考的人都会明白,这个比喻恰恰形象地道出了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关系的真谛。尤其是在这个比喻中,陈云特别强调了“笼子”可大可小,可以跨省跨地区,甚至可以跨国跨洲,作为“笼子”的五年计划本身也要经常调整。这就不仅揭示了微观搞活与宏观控制的关系,而且大大发展了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市场和政府在搞活经济中各自的作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很多外国人搞不明白,世界上有那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为什么唯独中国发展得最快最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神秘,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是有宏观控制的,是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的,总而言之,是有“笼子”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5] 不难看出,陈云关于“鸟与笼子”的比喻,正是在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过程中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任何事情要成功,不仅要有满腔热情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还要有适当稳妥的方法。对于改革开放,陈云一方面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如同在经济建设上主张稳中求进一样,总是不断提醒大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6]他高度赞扬改革,指出:“现在搞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它的意义不下于私营工商业改造。”[7]“打破这个‘大锅饭’,将会大大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 他还说:政企职责分开很必要,这样做“可以给企业比过去大得多的自主权”。[8]但他同时强调: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必须坚持几个前提:“定额应该是平均先进定额”;“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单位成本只能降低,不能提高”;要“统筹全局。要算一算,一年增加多少收入,并从全局来合理分配”。[9]

  在对待试办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问题上,陈云一方面肯定特区要办,赞成增加开放沿海城市,另一方面指出:“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在部分地区试办经济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既要看到特区的有利方面,也要充分估计到特区带来的副作用。例如:人民币与外币同时流通,对人民币不利,会打击人民币”。“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10]他提醒有关领导,沿海城市开放后,来料加工产品要有一定比例的内销,但“自己必须发展而且正在发展的东西,不要被外面进口的挤掉了”, “要使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地进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还是应当提倡的”。 [11]

  在对待外资外贸的问题上,陈云一方面积极支持借外债,说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今后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条件下,还可以借些不吃亏的外债”。[12] 针对一些地方进口国外二手设备不划算的问题,他还提出“对外开放不一定都是人家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可以到人家那里去”[13],赞成利用有利时机到国外投资办厂,从而成为“走出去”战略的先声。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外债绝大多数不是自由外汇,而是卖方贷款,国内需要资金配套,涉及财政平衡;自由外汇利息高达15%,借多了还不起;现在国际信贷是买方市场,国际关系除非有大的变化,否则这种有利条件不会失去。他针对外贸体制改革初期,一些工业企业和地方为争夺外贸自主权,不计成本、削价竞销、外方得利的现象指出:外贸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给国家增加外汇,如果适得其反,可以考虑“走两年老路,略加改良”[14],看一看哪种办法更好。在外贸部门的报告上他批示:“对外贸易工作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坚持统一对外,这是外贸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15]

  陈云对改革开放采取这种审慎态度,与他对经济工作的一贯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他说过:“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我们应该探索“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16]在回答为什么改革必须经过试点的问题时他明确表示:“因为试点而使改革的进度慢了,与为了加快改革的进度而不经过试点,以致改得不好,还要回过头来重新改,这两种损失相比,前一种比后一种要小些。”[17]他说:“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他又说:“这次体制改革涉及范围相当广,广大干部还不很熟悉,在进行中还会出现一些现在难以预见的问题。因此,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如果用五年时间能够做好改革这件事,那就很好了。”[18]

  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凡事按照先试点、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进行,成功率就高、副作用就少,反之,则挫折多、损失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19]他的这些论述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陈云关于改革开放应当稳步前进主张的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究竟有没有方向?对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他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20]

  自从改革开放之始,陈云就十分重视改革的方向问题,他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

  一是强调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中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早在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就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有些人看见外国的摩天大厦、高速公路等等,以为中国就不如外国,社会主义就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灵了。对于这些人,我们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其中做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经过教育不改的,要调动他们的工作。”他说:“中国现在还很穷,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根本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发言结束时他还充满信心地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1985年,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大会发言中又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才使党始终有战斗力,使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加要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21]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种言论,说共产主义遥遥无期,今后只讲社会主义就行了,不必再讲共产主义,甚至提出共产党的名字也应当改。陈云听到后明确表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22]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引用了他的这句话,并指出:“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坚守信仰的精神。”[23]

  二是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始终加强党风建设,严格党的纪律,惩治以权谋私,打击经济犯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陈云就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刮起一股歪风,指责党的纪律束缚了干部的手脚,不利于改革开放。陈云听说后,在一份报告上批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对于一些党员干部钻改革空子、以权谋私的行为,陈云更是深恶痛绝。他说:“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24]针对1985年少数党员、党员干部,特别是个别老党员、老干部不能与社会上的歪风做斗争,相反遇到歪风跟着干的现象,他指示各级纪委:“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各级纪委必须按此原则办事,否则就是失职。”[25]

  三是强调改革绝不能以损害民生为代价。陈云历来主张,“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无论对基本建设还是经济改革,陈云都有一条底线,就是不要破坏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不要损害民生,不要引发社会动荡。1980年,由于用增发票子的办法大搞基本建设,致使通货膨胀,许多商品涨价,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陈云指出:“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26]对于价格改革,陈云同样坚持这条原则。他认为,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补贴,使价格尽可能反映价值是对的;但制定价格改革方案时一定要想到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弱势产业的发展,权衡经济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利弊得失。1988年,党中央酝酿更大幅度的价格和工资改革,总体思路是在5年时间里,每年价格上涨10%,人均收入增加11%~14%,以期初步理顺价格关系。陈云明确表示不赞成,他对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说:“物价上涨后不拿工资的农民怎么办”,“理顺价格在你们有生之年理不顺,财政补贴取消不了”。 [27] 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听不进去这个话,坚持认为“物价改革这一关非过不可”。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的改革方案一经公布,果然引起居民恐慌,出现全国性抢购和提款风潮,物价指数猛涨20%多,迫使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进行解释,表示银行将开办保值储蓄。然而事情已经闹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随之而来的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起因之一。风波过后,陈云同刚刚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谈话,再次指出:“国家财政补贴取消不了。暗补、明补,都是补贴。在我国,还是低工资、高就业、加补贴的办法好。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产品也是实行补贴的。当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逐步减少一些不合理的补贴,例如某些企业的亏损补贴,但要从根本上取消补贴是不可能的”[28]。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29]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0]可见,陈云关于改革不能以损害民生为代价的思想,同样是经受住了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同样应当坚持坚持再坚持。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40年里,有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了,有的发展中大国战乱了,但中国无论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还是发展中大国,始终岿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不仅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而且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其中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正确解决了改革开放的核心、方法、方向等关键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通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核心、方法、方向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成熟的方针和措施,从而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我们研讨陈云与改革开放新时代,就是要用这一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多更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智力支持。

  当年,毛泽东在红色闽西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我们今天在这里研讨陈云与改革开放新时代,也应当学习和发扬苏区精神,使我们的研究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呈现“战地黄花分外香”、“风展红旗如画”的局面。

  --------------------------------------------------------------------------------

  [1]《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6]《陈云文选》第3卷,第338、324页。

  [7]《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

  [8]《陈云文选》第3卷,第337页。

  [9]《陈云文集》第3卷,第489页。

  [10]《陈云文选》第3卷,第306、307、311页。

  [11]《陈云文集》第3卷,第536、535页。

  [12]《陈云文选》第3卷,第276页。

  [13]《陈云年谱(修订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08页。

  [14]《陈云年谱(修订本)》下,第390页。

  [15]《陈云文集》第3卷,第539页。

  [16]《陈云文选》第3卷,第281~282、268页。

  [17]《陈云文集》第3卷,第529页。

  [18]《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338页。

  [1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

  [20]《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15、19页。

  [21]《陈云文选》第3卷,第332~333、350、352~353页。

  [22]朱佳木:《论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6月12日)》,《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

  [24]《陈云文选》第3卷,第273、275、331~332页。

  [25]《陈云文选》第3卷,第355、356页。

  [26]《陈云文选》第3卷,第280、277页。

  [27]《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1792页。

  [28]《陈云文选》第3卷,第376页。

  [29]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3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任编辑:叶张瑜]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