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经济史研究
经济史研究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刘国新】孕育中国式现代化内核的伟大奇迹

作  者
刘国新
发表/出版时间
2025年09月29日
学科分类
经济史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
PDF全文

  ■1956年7月,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资料图片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遭受国际上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以156项重点项目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使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要成绩,突出表现在国民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工业布局得到明显改善,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方面。除了这些重要成绩之外,“一五”时期工业化还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核。“一五”时期工业化显现出与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本质区别,带有明显的新文明意蕴。
  中国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社会主义工业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才能支持社会主义的商业改造和代替资本主义商业,才能用新的技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才能创造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前提。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中国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工业化的最初实践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此外,中国工业化得到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中苏联援助了156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六国援建了68项。这些项目都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骨干工程。
  党的集中领导是中国式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党的集中领导是中国式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从1952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各中央局书记抽调回中央,邓小平、习仲勋、邓子恢等一批富有才干的中央局主要领导干部相继调到中央工作,极大加强了党中央的领导力量。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确定了党的组织工作的任务:动员全党从组织上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国家“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同时,党中央还加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建设,增设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高等教育部等部门,以适应工业化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各大区和各省、市财经委员会担负起计划任务,受中央统一指导,综合编制各行业长期和年度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形成“全国一盘棋”。
  工业化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早在1951年10月,中央便决定抽调3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1952年下半年,中央又先后三次从地方抽调5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各部门工作,其中80%以上分配到中央财经部门。为苏联援建的100多个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厂矿企业配备相应的领导干部,同时,中央还抽调大批地级以上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解决领导骨干问题。各大区、省、市领导机关贯彻中央关于调配干部的方针,把统一调配干部作为头等重要任务,实行逐级负责制,精心遴选,严格审查,保证把最优秀的干部输送到工业建设部门。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至1954年,全国抽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万多名,把如此之多的优秀干部重点配备到国营大企业,这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开门红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正确处理工业化建设的重大关系。中国的工业化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既缺乏资金,又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足够的建设人才。因此,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成为工业化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党和国家一是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不放松农业、轻工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在投资规模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工业化建设以国内力量为主。三是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建设投资一半左右安排在内地,改变了历史上我国工业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在发展速度上,将工业增长速度控制在稳妥可靠的区间内。四是在经济效益上,注意充分发挥原有企业的增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与国力相适应,既积极又稳妥。五是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上,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这些举措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工业化的生力军。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工人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表现出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全国工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发挥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专长,改造旧机器设备,对生产技术作发明创造,迅速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他们还把技术革新与改进企业结合起来,使原有的落后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有了极大改进,建立健全计划管理以及各种生产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对合理组织劳动力、合理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国家生产计划的完成发挥了积极效应。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还与厉行节约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群众性的增产节约新形式。如实行班组经济核算制、成本座谈会制度以及各厂矿普遍建立生产会议制度,深入细致地组织增产节约竞赛。
  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工人阶级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使“一五”计划得以在1956年提前完成,在1957年超额完成。工人阶级是主力,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在当时,除工人外,农民、知识分子也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新中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工业建设战线喜报频传。限额以上的较大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开工或竣工。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工业化成为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不能比的,这些因素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核,成为孕育人类文明新形态雏形的重要因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