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经济史研究
经济史研究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郑有贵】从新质生产力理论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著作述评

作  者
郑有贵
发表/出版时间
2025年02月13日
学科分类
经济史
成果类型
书评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出版社
PDF全文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钟瑛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24年7月

  本书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四个角度,并结合实践案例研究,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钟瑛研究员的力作《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重大部署及政策举措,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四个角度全面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通俗阐释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意义的优秀理论著作。

  本书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阐释,没有停留在一般的综述层面,而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演进历史及其规律、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展开的。这一阐释把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统一起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立和丰富发展、怎么样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探讨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六大政策举措,为准确把握和践行新质生产力理论提供了更广维度和更立体的空间,提出了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和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思想。

  从新质生产力理论把握未来社会发展。本书认为,新质生产力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预示着生产力的新阶段和新趋势,将对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发展、教育模式、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公正产生重要影响,并为全球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从新质生产力理论把握生产关系的重塑。本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构成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更迭的主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创新和调整。新质生产力从劳动关系的转变、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等方面影响着生产关系的重塑。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劳动关系从传统的雇佣关系向基于知识和技能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转变;产业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垂直整合转向横向合作和网络化组织;资源配置方式逐步从传统的物质资源为主转向知识、信息和数据等非物质资源的主导。

  从新质生产力理论把握未来生产力的演进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书在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深入论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揭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在此基础上,阐析了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方面,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围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六大政策举措,并结合地方实践样板,从理论和实践深刻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这部著作是作者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作者2013年出版的专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机制研究》,就对农业高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创新机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过深入探讨。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以来,基于唯物史观研究国史、经济史,围绕新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特别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更宽广的视域对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调研和建言献策。近年里,作者还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多有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和提交信息报送。这些都为作者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在实践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著书基础。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7月一经出版,深受各界读者欢迎。期盼作者未来在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结合上推出更多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兼具的佳作。

  文稿、图片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郑有贵,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