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星】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 作 者
- 张星星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6年11月25日
- 学科分类
- 综合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6期
- PDF全文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张星星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好!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从9月11日开幕,经过三天紧张而热烈的会议和参观活动,就要结束了。刚才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分组讨论的情况。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在这里就本届学术年会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及讨论情况作一个总结发言。如有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5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30周年,本届国史学术年会的主题定为“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在本届年会的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同志致开幕词,从宏观的理论高度和宽广的历史视角,深刻阐述了学习和纪念党的八大、深入研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及其经验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正确把握会议的主题和宗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云昭,以及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在开幕式上讲话,都对本届年会的主题及其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幕式结束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国史学会副会长李捷围绕《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作了主题报告,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为基本依据,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概括和阐述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意义。
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有8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大会发言,并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全体与会代表分为四个小组进行了热烈讨论,代表们阐述了各自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会议间隙和会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总之,会议的讨论和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取得了很大收获。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年会的主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既突出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又抓住了国史研究的重大问题,既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又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对坚持国史研究的正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年前,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逝世后,历史把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这个重大问题。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对这两个历史课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摆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进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他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邓小平坚决地批评了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他说,正是因为我们遵循毛泽东思想,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他尖锐地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i]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观点,成为由他亲自主持起草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思想。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ii]1993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会上讲话,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都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贡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艰苦探索和重要成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正确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依据。
参加本届年会的论文共计85篇,其中入选论文74篇,特邀论文5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推荐论文6篇。与会论文本着上述指导思想,从多方面研究和阐述了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我想着重从五个方面对本届年会论文作一概括和总结。
第一,毛泽东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创建新中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探索和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又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反复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吴敏先教授和曹冬梅同志合写的《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选择》,延安大学任学岭教授和裴巧燕、康小怀同志合写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提前过渡原因浅析》,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瑞芳副研究员的《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理论探索》,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深入总结了毛泽东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主要经验。武汉大学熊启珍教授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不仅提出了实现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而且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启动了新一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成为最终实现这一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端;他在这一探索中的失误,也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宝贵经验。湖南社科院欧阳雪梅研究员的《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和萧栋梁研究员的《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二是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基本矛盾和战略目标等理论问题,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具体思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王真教授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科学发展思想探析》、湖南社科院史南飞研究员的《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智慧的新发展》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张新华教授《〈论十大关系〉的文本解读及相关文献比较研究》认为,《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和全面的辩证的科学思维,蕴含着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它既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开端,也是科学发展思想的理论源泉。中央文献出版社李月兰副编审的《试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集中探讨了毛泽东倡导、部署、组织和推动调查研究,对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湖南社科院王兴国研究员的《略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和湖南科技大学唐根华教授与李洪华合写的《毛泽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色》,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理论特色。
第二,毛泽东科学阐明了人民专政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格研究员的《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概述了毛泽东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区联合会”、华北人民政府,到召开新政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探索过程及其确立的基本政治原则。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的《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论述了毛泽东在指导人民政协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肯定了毛泽东创立人民政协、将人民政协作为民主政治的象征、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当代中国研究室宋月红的《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作出新中国不实行联邦制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科学解决了国家结构形式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以及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与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代中国研究所刘维芳的《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系统阐述了毛泽东领导摧毁国民党旧法统,制定《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一系列法制原则和思想,所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廊坊师范学院荣宁的《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阶层发展变化与民主监督制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王启军的《建国后毛泽东对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和主要经验》,湖南社科院王国宇研究员的《论建国初期毛泽东加强干部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湖南师范大学莫志斌教授的《毛泽东与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毛泽东在建国后对党的建设问题做出的新探索。中央文献研究室熊华源研究员与曾君的《论毛泽东对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明显教授的《中共八大与新中国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的《八大的正确路线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和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李慧郁的《探索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会议——中共八大关于加强学习的思想和实践》等,分别从不同视角考察探讨了毛泽东与中共八大做出的重要贡献。当代中国研究所姬文波的《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国防大学董志铭教授的《八大前后毛泽东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后勤指挥学院张连松的《毛泽东战略后方基地思想及实践指导》、徐平的《对1956~1958年军队精简整编的重新估价》和国防科技大学刘祖爱副教授的《新中国毛泽东军事院校教育思想初探》,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毛泽东对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积极探索。
第三,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建设规律,领导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初步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起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研究员的《对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由来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蔡天新研究员的《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选择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和重庆市社科院张凤琦研究员的《中国现代化特征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新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的《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贡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武力研究员的《1949年后毛泽东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索》、中央档案馆吴萍的《略论改革开放前中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和东北师范大学李彩华教授的《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个五年计划看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和调整》,比较全面地回顾和研究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取得的成就。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王永君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江西省社科院曾丽雅研究员的《八大前后毛泽东为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所作的努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孙武安教授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河南科技大学张俊国的《略论毛泽东处理经济关系中若干矛盾问题的辩证思维》、中央文献研究室宋毅军的《论关于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苏峰的《毛泽东与首都建设》等,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思考和贡献。当代中国研究所叶明勇的《对毛泽东肯定1951年山西试办合作社的再认识》、江苏省社科院叶杨兵的《短暂的整顿和有限的控制——农业合作化高潮前鲜为人知的插曲》和安徽皖西学院余茂辉的《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考察》,集中探讨了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想和实践。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程中原研究员的《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和陈东林研究员的《“文革”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提出了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一些经济观点的新认识,在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第四,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奠基者,他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出和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和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田改伟的《试析建国后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从不同的侧面分析和研究了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贡献,以及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和实践。当代中国研究所夏杏珍研究员的《1949—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和孙丹的《毛泽东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在建国初期为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和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出的积极探索。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的《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当代中国研究所刘仓的《建国后毛泽东科技战略思想研究》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张蒙、杨文利合写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深刻阐述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韩洪洪的《论毛泽东对新中国宗教工作的贡献》、曹前发的《毛泽东的绿色情怀——毛泽东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思想述论》、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郑君的《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和中共北京市党史研究室瞿宛林的《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龙须沟的治理与新中国形象》,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毛泽东为推进新中国文化、卫生、环境和社会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五,毛泽东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与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使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
当代中国研究所王巧荣的《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和丁明研究员与冯小丽合写的《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着重从理论和政策上阐述了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分析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显著特色。当代中国研究所张勉励的《毛泽东与新中国谈判建交的开创》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颖的《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集中研究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建交问题做出的积极探索和贡献。北京实验外国语学校张伟的《1949年司徒雷等会见毛泽东失败的原因再探讨》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程柯的《再论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的和解努力》,利用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档案,对建国前夕中美之间的接触做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石善涛的《建国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一个中国原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春英的《从武力解放台湾岛和平解放台湾——毛泽东关于祖国统一决策的重大转变及其影响作用》,中央文献研究室潘敬国、曾君的《八大政治报告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转变》,《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叶张瑜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和阐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的积极努力。
本届学术年会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相比,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是今天的延续。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他们的战友们以及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他们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iii]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学习、研究、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进一步提高到新的水平。
会议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会议讨论期间,许多同志还对国史学会和国史学术年会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代表国史学会和年会组委会,向同志们对年会工作的支持和对学会工作的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愿我们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不断推进国史研究和宣传事业的繁荣发展。
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