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综合研究
历年成果

【刘国新】实现深刻社会变革的七年

作  者
刘国新
发表/出版时间
1994年08月01日
学科分类
综合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
PDF全文

  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前3年的中心任务是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进行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后4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 社会的主人。但是,新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国民党残余势力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以及台湾与沿海岛屿;残留在大陆的政治土匪、特务和各类反革命分子仍在进行疯狂的破坏与捣乱;地方各级政权尚未完全建立;没收官僚资本的任务尚未完成;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在尚未开展。尤其突出的是,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生产力十分低下,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交通和通讯设施简陋,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停滞于中世纪水平,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加上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和连年战争的破坏,新中国建立前夕, 社会经济己处于全面破产的境地。另一方面,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军费浩大;人民政府对那些不愿抵抗的旧军政人员采取"包下来"的办法, 由国家供给的军政公教人员骤增;许多遭到严重破坏的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急需拨款重建,大批灾民和失业人员急待救济;新解放区的税收尚待整顿恢复,国家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而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更加剧了财政经济的困难。这种形势表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进 行了大量的工作。

  1.军事上,完成全国解放大业。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等地进军,至1949年12月下旬,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全部解放。1950年上半年,又先后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1951年10 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协议规定,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2.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在新解放地区,主要是大城市,先后实行人民解放军军事 管制制度,镇压反革命,建立革命秩序。随后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各民族杂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的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国营经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稳定物价。新中国刚一成立,人民政府就采取革命的手段,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至1949年底,共没收官僚资本的工矿、交通运输企业占全国同类固定资产总额的80%,国营经济已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92%,钢产量的 97%,棉纱产量的53%,掌握了全国的金融、外贸、铁路和大部分现代化交通运输事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还对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残存于中国大陆的1000多家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陆续收归国有,基本上肃清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的经济侵略势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实力。随后,党和人民政府又为扭转财政困难、市场混乱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了艰巨的斗争,加强了对金融货币的管理,取缔专事投机活动的非法金融机构;加强主要工农产品的收购、调运工作,集中在各大主要城市抛售粮食、棉纱,有计划地打击商业投机活动;加 强对市场物价的指导、监督和物资收购、大宗物交易的管理。1950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上述措施的实行,取得了新中国建国之初在经济战线上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国人心的安定,新政权的巩固,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社会经济的改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金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党的战略策略方针。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 击》的讲话。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分别 就土地改革、财政经济、外交与统一战线、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全会认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是当前的中心任务,要获得财政经 济状况的基本好转需要3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 费的大量节减。这3个条件的实现,大约需要3 年时间。为此,必须做好土地改革、巩固财政收 支平衡和物价稳定、必要的精兵简政、有步骤地 进行旧有文教事业的改革、肃清一切反革命等 8项工作。会议还讨论和制订了党在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这就是:必须稳步前 进,调节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 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 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 和帝国主义进攻,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 造成全国紧张。金会的这些决定是中国共产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全 国人民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了各项社会改革运 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随即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针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鉴于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土改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 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从1950年冬起, 各地派出大批工作队分批领导农村土改,到 1952年底,约有3亿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完成土改的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土改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在进行土改运动的同时,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美国侵朝战争 爆发后,各类反革命分子相当猖狂,他们杀害干 部群众,破坏铁路、工厂、矿山,抢劫物资,组织 反革命地下军,策动武装暴乱。1950年10月10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 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的 偏向。全国各地广泛发动群众,形成了大张旗鼓 镇压反革命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集中打击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 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运动中正确地贯彻了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即?首恶者必办?胁从者 不间,立功者受奖"的政策和专政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绩。1952年底,运动 基本结束,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 革命分子,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安定了社 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了使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经济成分 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政府从1950年5 月起,着手调整工商业,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 同时调整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1950年秋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人民政府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困难,加上土改后农民购买力提高,抗美援朝 中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的增加,私营资 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1951年10月全国各条战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运动中揭发出大量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被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腐蚀了的或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的国家干部。"三反"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对革命队伍的腐蚀,对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在"三反"运动发展过程中发现,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大多数是和资本家中的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共同进行的。这些资本家采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打进来、拉出去",从事非法活动,严重危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1952年1 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在"五反"运动中对违法的工商业户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揭露和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五反"运动的开展,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教育和团结了大多数私营工商业者,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并为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和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还有步骤、谨慎地进行对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造。1951年底至1952年秋进行的从教育界开始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知识界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在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影响,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52年6月至9月又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对文化、艺术、卫生事业的改 革也都取得了成效。

  正当我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之时,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 发。9月,美军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很快越过朝鲜南北临时分界线"三八线飞占领平壤,向中朝边界推进,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 以及中国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λ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从10 月25日到12月24日,中朝军队连续发动两次战役,把敌军赶回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从12月31日到次年6月10日,又进行了3次反击战,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方面被迫与朝中方面进行停战谈判。此后,美国蓄意破坏,企图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出现了边谈边打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至此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 人),击落击毁敌机1.2万多架。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以增产节约、参加志愿军、捐献武器等各种方式支援朝鲜前线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直接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在开展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始终以恢复和发展 生产为中心,领导全国人民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 利完成,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其中钢产量139.4万吨,原煤 6649万吨,粮食3287亿斤,棉花260.7万担,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分别增长46.2%、7.4%、 9.3%、53.6%,比1949年分别增长7.5倍、105%、46%、193.3%。交通运输、商业外贸也得到初步恢复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3年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5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5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9.1%、1.5%、0.7%、 6.9%和71.8%。国营经济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成为国民经济的领 导力量。

   
    二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比较完整的 表述。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一一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其主体。这是因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没有国家的工业化,中华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总路线规定,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改造非社会主义工业, 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工业不但能够制造人民必需的工业品,而且能够制造为社会主义工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同时为农业的机械化创造条件。使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据优势,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把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视为两翼。这是因为,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土改任务的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无法建立, 为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另一方面, 农业经过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但农民仍是个体农民,在发展生产上受到种种限制, 农业的发展状况必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农民在土改后虽然获得了土地,但还缺少其他生产资料,个体生产方式使他们在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方面都受到限制,农民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因此要使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把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所 有制逐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

  在逐步实现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我国有5亿多农业人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分三个阶段进行:从1949年到 1952年冬,在一些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就广泛地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当时根据农民 的要求组织了临时互助组或常年互助组。到1952年秋,全国共有互助组830多万个,占全国总农户的39.9%。这就是组织互助组阶段。 总路线公布后,合作化运动进入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阶段。从1953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全国以兴办初级农业合作社为中心,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1955年春,全国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多万个,达到老解放区村村有合作社,新解放区区区有合作社。不久,中共中央发布"停止发展,适当收缩,进行整顿二的方针。经过整顿,合作社由67万个收缩到 65万个。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进入到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阶段。这是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七届六 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 报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此后,合作化运动连跨三大步:一是入社农户由 14.2%猛增到96.3%,达1.17亿户;二是基本上完成了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向完全 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1.07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3%;三是普遍扩大了合作的规模,将20-30户的小社合并为l00-200户的大社。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

  农业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它只用了四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农业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农业合作化运动积累了一些重 要经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 既使农民愿意接受,又避免了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在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积极领 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 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走上集体化道路。当然,在合作化运动中也发生了一 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化一,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 自愿互利的原则及经营管理混乱等缺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两重性,而且在新中国建立后依然具有两重性,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承认共同纲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同时,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对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此外,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掌握了一定现代化科学文化 知识、有一定技术专长和企业管理经验的阶级, 对这个阶级的和平改造,有利于利用资产阶级 分子的技术专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也是完 全可能的,因为新中国建立后工人阶级掌握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巩固的工农 联盟;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民个体经济的联系;新 中国在没收官僚资本之后,已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和平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大体上经历了两 个阶段: 1953至1955年夏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阶段。主要是在工业中采用委托加工、 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各种合同在原料供应、产品的生产计划、销售及价格上被国家控制,企业的性质不变,内部的劳资矛盾依然存在,但在企业的利润上实行"四马分肥气即所得税占30%,工人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方股息红利 25%,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有所减轻。

  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是实行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 义有两种,即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由国家投资 并派干部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了公有,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 经济在企业内部联系与合作,社会主义成分占据领导地位,利润仍按"四马分肥"的原则,但资 本家只能按私股所占比例取得红利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红利转为国家所有。这种公私合营企 业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是按地区每个行业所有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大的企业单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统一管理生产,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 统一计算企业的盈亏,并按清产核资所确定的股份实行"定息"制度,资本家不再参加利润的 分配。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的 99%、私营商业从业人员的85%分别加入了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就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根据公 平合理、实事求是原则核实的全国公私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元(其中工业17亿元、商业 和服务业6亿元、交通运输业1亿元),由国家按固定的定息率(一般为年息5%),从1956年 1月1日起发给114万私股股东定息,每年定息金额为1.2亿元。原定7年发完,1962年延 长,到1966年9月取消定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过程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相应的赎买形式,从而实现了以和平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另一方面,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团结资本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奇迹。在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缺点,这主要是公私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后期工作过粗, 形式简单;合营后,产品单调,商业网点过少;对许多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有不当之处。 对个体手工业和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采取了类似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的办法,大致经历了相同的过程。 从1953一1956年,短短的4年内,我国 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有制经济共 占93%,这就标志着我国剥削制度已被消灭,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 来。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不 断总结实践经验,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 级逐步过渡的形式,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政策。

 

  三  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国 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各项社会改革的胜利,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使结束这种过渡状态的条件逐步 成熟。为了进一步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充分调动人民 群众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中共中央提出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的建议。1952年12月24日,政协全国 委员会扩大会议一致赞同中共中央的建议。随 后全国开展了普选并进行了宪法起草等准备工作。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宋 龄、林伯渠、李济深、张澜、罗荣桓、沈钧儒、郭沫若等13人为副委员长。选举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毛泽东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名,大会通过了国务院组成人选的决定,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为副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由此,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此外,宪法还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 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这个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打下了基础,对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 彻起了重大的作用。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 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 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 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在1956年就提前完成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有了自己的飞 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 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工业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农、轻、重的比例基本协调。1957年的经济工作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一年。但"一五"计划期间也暴露出一些缺陷, 主要是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分配形式单一,平均主义严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就庄严宣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外交关系,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 外国政府,中国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首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随 后,一批友好国家和中国建交。新中国特别重视 同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时期, 由于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 封锁、政治孤立的敌对政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I953年底,中印两 国政府就印度同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举行谈 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建议 把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中印两 国关系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  1954 年6月下旬,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两国总理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都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准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各国关系。

  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实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和改进对整个科学文化事业 的领导,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的迫切任务。1956 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题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报告正确地分析了中国1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 确认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加上国家用了很大力量培养了大量新的知识分子,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 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指出,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 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 一个重要条件。报告提出了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力量的三点意见:一是改善对知识分子 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二是对于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 了解,给他们应得的信任与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三是给知识分子必要的工作条 件和适当待遇。报告还提曲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会后,全国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