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萍】当代中国陆地边界外交谈判史的奠基之作——评《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
- 作 者
- 孙翠萍
- 发表/出版时间
- 2014年10月22日
- 学科分类
- 外交史研究
- 成果类型
- 书评
- 发表/出版情况
- 北京党史
- PDF全文
中国国土广袤,拥有漫长而复杂的陆地边界和海洋边界,鸦片战争后边界线频繁变化,并遗留下若干历史悬案。与历史学的其他领域相较,国内学界关于边界史的研究比较滞后,从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起步。近代边界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1934年葛绥成编著的《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2007年吕一燃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等。而关于当代中国边界史的研究由于种种因素所限,长期以来未见通史性著作。2013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齐鹏飞教授所著的《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学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可谓当代中国陆地边界外交谈判史的奠基之作。
系统勾画当代中国陆地
边界史的发展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部陆地边界长约2.2万公里,“是当代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陆地邻国边界问题最复杂的民族国家之一”。至2012年底,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国家签署了边界条约,90%以上的陆地边界线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体系中获得正式确认。
《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以70余万字的篇幅,对新中国与周边陆地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关于双边陆地边界问题进行外交谈判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
其“引语”开门见山地提出,明确而清晰的陆地边界,是维护“陆地国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梳理和阐释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半期、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初期四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中国与周边陆地邻国之间进行陆地边界问题之外交谈判的历史背景、基本进程、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在“结语”部分,作者从历史的沉思中总结和揭示出新中国关于陆地边界问题之外交谈判及其划定、勘定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其六点思考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既对已有陆地边界外交谈判史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又为目前中国海疆划界以及陆地边界划界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充分运用与陆地边界谈判
相关的中方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石。就近代边界史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整理出版了许多与边界问题有关的历史资料。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黄国安等编的《近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韩振华主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薛衔天编的《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等。而关于当代中国边界史的档案资料则比较缺乏。
2004~2008年,中国外交部分三个批次陆续向国内外开放了1949~1965年形成的档案,据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发布的相关消息称,开放档案共计81751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中大部分内容因2013年系统升级而无法顺利查阅。
在档案开放期间,齐鹏飞教授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围绕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指出的那样,几届学生“帮助我查阅、抄录、校订逾百万字的已经部分解密的中国外交部档案”。
这些关于边界史的档案,在《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中都不同程度有所反映,主要体现在陆地边界问题之外交谈判及其划定、勘定工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如《中国缅甸边界历史简况》(1954年11月1~30日)、《缅甸总理吴努报告中缅边界谈判经过》(1960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函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及查希尔国王的复信》(1962年10月24日至1962年11月29日)等。
此外,该书还尽可能多地利用了中国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回忆录等一手文献资料,如《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周恩来外交文选》、《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等,这些资料的运用既弥补了当前国内学界关于边界史研究档案资料缺乏的遗憾,也真实地反映了关于中缅两国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等方面的历史。
警醒表达关于当代中国
陆地边界史的思考新中国与陆地邻国之间解决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外交谈判历程,受当事国双方国内外形势演变的牵动与影响,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有些阶段、有些时刻是荆棘丛生、步履维艰的。领土问题涉及国之根本,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会不断接受来自各方的关注与评论。
该书在运用大量史料的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和概括,对于一些还看不太清、需要沉淀后再评论的地方采取留白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史学工作者的警醒及其对史学研究规律的遵循。
该书在“结语”处审慎地提出的六点思考,反映了作者的独立见解。
第一,与邻国的陆地边界问题,是实现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无法规避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边界问题在新中国总体、整体的和平外交尤其是“睦邻”外交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双方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的进程和结果,或正面或负面均对相邻两国之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
第三,圆满解决与邻国陆地边界问题,必须以中国政府独立自主之和平共处外交、和平发展外交之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为指导、为基础。
第四,圆满解决与邻国陆地边界问题,必须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通过“互谅互让”达至“公正合理”、“互利双赢”的结果。
第五,处理边界问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不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画线、定亲疏远近,同时要切实保障当事国民众的外交“知情权”。
第六,在处理边界问题外交谈判中,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必须慎之又慎,务求外交谈判的主动权,务求外交谈判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在该书出版之前,齐鹏飞教授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已经以系列论文的方式,较为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浅析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危机处理》、《中缅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中越边界问题研究述略》等。这些论述是理解该书及其关于陆地边界谈判思想的有益补充。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边界
谈判史的几点认识在看到《大国疆域——当代中国陆地边界问题述论》奠基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该书由于主客观环境所限而存在的一些可以改进和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首先,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对方国家的档案资料。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该书“基本不包括当事国对方的外文资料”。在国内一些档案还未解密的情况下,相关国家的档案资料可以加以挖掘利用。如英国外交部档案有关于中国部分的数据库、法国国家档案以及法国外交部档案有关中国与印度支那关系的内容等。
其次,可以利用地图来减少较多的描述性语言。该书共70余万字,为了较好说明研究对象,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相关条约中边界线的走势,争议地区的历史变迁。假使在书中辅以地图,会大大简化纯语言描述带来的负累,并达到清晰明了的表达效果。
再次,应加强对边界史中相对敏感问题的研究。这不仅限于对该书的期许,也是对该领域研究迫切性的关切。正因为在进行海洋权益问题研究时所面临的类似思考,故而笔者更能够深切体会到齐鹏飞教授研究该选题时的艰辛与执着。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当代中国陆地边界外交谈判史的开拓性探索,也为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贡献了来自历史学界的严肃考量。而对中国陆地边界和海洋边界演变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全面研究与总结,也正为国家和民族所亟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