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文化史研究
历年成果

【刘国新】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

作  者
刘国新
发表/出版时间
1994年08月01日
学科分类
文化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新阶段,也开辟了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 段。建国初期的文学艺术庚续着发端于"五四运动"、精心培育并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传统,通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反映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巩固。

   

  新的文艺创作的方针和任务 一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第二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参加大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方 面的代表824人。

  周恩来在《政治报告》中向文艺工作者提出:文艺工作者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时. "一定不要忘记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人民军队",一定不要忘记作为人民军队的"最 伟大的支持力量"的"两万万农民气"我们必须依靠"的工人阶级"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中国建 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也正一天比一天成为我们的文艺创作重要主题"。他又提出,"部队文艺 工作者熟悉部队,部分地熟悉农村,但对工人和城市的情形就不熟悉。解放区地方文艺工作者 熟悉农村,不完全熟悉部队,对城市情况也不熟悉"。"从新解放区来的朋友,过去限于环境,不 可能深入广大的群众",因此,我们主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首先就应该熟悉工农兵。郭沫若在 向大会作的总报告中指出,"三十年来的新文艺运动主要是统一战线的文艺运动",现在的统一 战线"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气文艺工作者应该首先"在这 样的范围内在政治上团结起来",应该以"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团结"为基础,经过各种 不同的途径去和人民大众结合,逐步成为"自觉的运动"。周扬在《关于解放区文艺报告》中,特别强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就是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他说,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全面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 向"。周扬还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党的基本政策,"将政策作为他观察与描写生活的立场 方法和观点","离开了政策观点,便不可能懂得新时代的人民生活中的根本规律气茅盾在《十 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中总结了国统区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提出国统区文艺 界"在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飞跃过程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大会的"决议"和"宣言"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作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最大的努力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不久,全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 "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大规模政治、经济、社会改革运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天地。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现实斗争,并根据第一次文代会改造旧文艺的号召,对旧文艺进行批判、学习和改造,逐渐肃清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影响,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们深入到工人、农民和志愿军中间,创作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 小说、戏剧、电影、诗歌、散文。但是,由于革命胜利的新情况是文艺事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未曾遇到的,加上文艺领导工作中存在一些"左"的或者右的偏差,造成文艺工作出现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放弃无产阶级领导,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追求小资产阶级艺术趣味的右的倾向;另一是庸俗地、机械地理解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在领导上,忽视艺术基本规律,以行政方式干涉文艺;在批评上, 从教条出发简单粗暴裁决作品;在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搞概念化、公式化,损害了第一次文代会所倡导的"健全的民主作风",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发展。这种倾向在《武训传》批判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文艺整风运动中又有所发展。文学 艺术的现状要求总结几年来的文艺运动的正反经验,将文艺纳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同时,国家 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面对新现实应有新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 在北京怀仁堂召开。

  第二次文代会主要讨论和明确的问题有:

  1.在国家新的建设时期,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抓创作为主。郭沫若在大会开幕词中 号召"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事业,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任务 明确化,改进工作,改进领导,使文学艺术的生产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周恩来在《政治报告》中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具体到当前,就是文学艺术要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用我国民族的革命传统 精神,用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去鼓舞、教育全体劳动人民,积极地发挥其创造精神和 劳动热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培养人民中间特别是青少年中间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以这种道德力量来帮助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加速推进;以阶级斗争的精神教育人民去克服工 人阶级队伍中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去说服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加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自觉地向社会主义前进,去教育资产阶级和 小资产阶级的爱国分子服从社会主义改造,并 在联合的条件:F对资产阶级进行思想斗争。

  3.对建国以来文艺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及其他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对文艺批评上的 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文艺领导上的行政命令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初步的清算。茅盾在 《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的报告中从3个方面详尽地分析了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并提出克服这些倾向的具体途径。他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有世界的和历史的胸襟,有高瞻远瞩的视力,而同时又有具体的丰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有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具有广阔的内容和丰富的包彩,才能有效地克服作家对于认识生活的狭隘和庸俗观点。周扬在报告中肯定几年来文艺批评是有成 效的,但存在不良倾向:在批评态度上,没有将整个倾向是反人民的作品和有缺点错误但整个 倾向是进步的作品加以区别,没有把作家对生活的有意识歪曲和由于作家认识能力不足或是 表现技术不足而造成对生活的不真实的描写加以区别,而是一律采取揭露的、打击的态度,一 般批评也是指责多、帮助少;在批评方法上,有些批评家"常常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教条公 式出发,他们常常武断地笼统地指责一篇作品这样没有描写对,那样也没有描写对,但却很少 指出究竟怎样描写才对,批评家往往比作家更缺乏对于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同时 缺乏对作品作具体的艺术分析的能力"。茅盾也着重指出文艺批评"有严重缺点",比"创作还要 落后"。他们向批评家郑重提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学会对作品进行历史的和美学 的分析,克服教条主义的任务。

  4.提出如何运用社会方式领导文艺工作, 以克服违背艺术规律的行政方式和不恰当的干 涉。胡乔木在闭幕式上作的《关于文学艺术团体为争取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的组织任务》的报告中认为,"文学艺术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不是党所可以设想包办的工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文艺团体的作用,运用社会方式来领导文艺 创作和批评活动。周扬也指出,文艺组织领导工作中"习惯于采取简单的行政方式,而不善于用社会方式来领导艺术创作的活动",这种领导方 式"同时也就助长了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的 错误倾向",强调采用社会方式"并不是为了减 弱党和政府对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导,而恰恰是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领导",按艺术规律,运用 社会方式领导文艺,是领导文艺工作的一条重 要组织原则和经验。

  第二次文代会对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大会后的两、三年中, 文艺与人民群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地得 到加强,大批作家以更大的积极主动性深入工 矿农村,体验生活,涌现出一批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很有生气的优秀作品,文学创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文学创作的收获

  建国初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战争和社会改革题材占有重要位置。 战争题材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其中刘白羽的中篇小说《火光在前》,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鄂西渡江战役中黑夜与黎明交替时刻的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马加根据一支护送干部的军队从陕北根据地前往东北经过内蒙草原时经历的一场特殊战斗所写 的《开不败的花朵》,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战士的牺牲精神。陈登科以涟水战役为背景写的《活人塘》,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都较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在这类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是柳青1951年9月出版的《铜墙铁壁》。作品以沙家店为背景,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较成功地塑造了优秀村干部、共产党员石得富的形象,再现了陕北农民在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故事。

  战争题材另一类是反映抗美援朝的。其中比较优秀的是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和陆柱国的《上甘岭》。路翎的《在洼地上的"战役"》也颇具艺术特色。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 的散文《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也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社会改革题材主要是对土地改革运动、宣传新《婚姻法》等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轰轰烈烈生活的写照。1950年3月26日,《人民 日报》发表谷峪的《新事新办》等短篇小说。随即,《新人新事》在全国许多报刊转载。1951年7 月1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赵树理的《登记》,马烽的《一架弹花机》,高晓声的《解纠》等,这些作品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第一批诗歌创作是在庆祝共和国诞生的欢呼声中问世的。郭沫若的《新华颂》讴歌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的人民中国屹立在亚洲的东方。何其芳以《最伟大的节日》为题,歌唱 "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减克家在开国之初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以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人生观激励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奋斗。朱子奇献给建国一周年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扬上》,充满激情地吟道:"在这空中飞翔的每只鸟都展开快活的翅膀","在这路上行走的每个人都浴着幸福的阳光。"冯至的《我的感谢》,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对党的感谢和热爱之情。诗人柯仲平的长诗《献给志愿军》深情歌颂志愿军是"栽种"和平与自由的英雄。玉莘的著名歌词《歌唱祖国》因其充满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而唱遍全国。志愿军战士麻扶摇写的诗,被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写入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后,被谱成歌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在国家进入过渡时期以后,特别是第二次文代会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文 学园地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文学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 李准1953年11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通过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对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及广大农民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愿望作了介绍。赵树理1955年发表的《三里湾》以他惯常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合作化时期农村的复杂斗争和各个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欧阳山的《前途似锦》、王希坚的《迎春曲》、刘澍德的 《侨》、康濯的小说集《春种秋收》、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等都是展示农业合作化历程的作品。

  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并始达到一新的艺术水准,出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成熟的好作品。峻青1954年发表的《黎明前的黑暗》,描写了交通员小陈带领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把革命同志和革命任务看得高于一切,最后连同母亲、弟弟壮烈牺牲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王愿坚1954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作品《党费》,主人公黄新那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正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年杜鹏程发表的优秀长篇《保卫延安》,是第一部大画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鸿篇, 时被评论界称为"具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史诗的精神。"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保卫延安的几次著名战役,而且第一次在当代文学中描绘了彭德怀的领袖人物形象。高玉宝1955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也受到普遍欢迎。

  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长篇小说是在 这个时期酝酿准备的基础上着手写作,于稍晚 辈时日问世的。其中有梁斌的《红旗谱》(1953年拟提纲,1957年出版),杨沫的《青春之歌》 (1950年开始创作,1958年1月出版),吴强的 《红日》(1950年动笔,1957年出版),曲波的《林海雪原》〈1955年业余开始写作,1957年9月出版〉,艾芜的《百炼成钢》(1952年开始积累, 1957年出版),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958年一卷问世),高云览的《小城春秋》(1952年开始创作,1956年6月完成)。

  诗歌创作从1953年起到1957年上半年进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批优秀诗篇从不同角度 颂了美好的新生活。减克家《李大钊》尝试着诗歌描写革命领袖人物。严辰的《祖国》一诗, 讴歌志愿军的爱国热情,《心愿》描绘了水电建者的英姿。阮章竞《金色的海螺》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童话诗,《新塞外行》歌颂了内蒙工业建设。张志民《小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新道德风尚的一个侧面。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师徒夜话》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在广大青年中反应强烈。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搜集、整理也取得长足的长进,其中《阿诗玛》的成就和影响最大。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撒尼族人聚居区,搜集到《阿诗玛》的传说异文20种 经黄铁等人整理、公刘润色后于1954年发表。

   

  戏剧、电影音乐的成就

  第一次文代会上提出了改革旧戏剧的任务。会后,立即成立了以欧阳予倩为主任的全国 戏曲改进会筹备会,毛泽东为该会题写了"推陈出新"的题词。1950年7月,文化部又组成戏曲 改进委员会,作为戏曲改革工作的顾问机关,委员会由戏曲界代表、戏剧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 人组成,周扬任主任委员,田汉、洪深、欧阳予倩 等43人为委员。1950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 国戏曲工作会议,检查了各地戏曲改革工作的 情况,讨论党的戏改政策、如何帮助!日艺人、加强编写和修改剧本等问题。会议认为,戏曲必须发扬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革命斗志和劳动 生产中的英雄主义。会议决定,各地戏改工作应以当地地方戏为主要对象。会议还确定了审定 曲目的标准。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等任副院长。 毛泽东为该院题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的题词是“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1951年5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就是保留与发展旧戏曲的优良传统部分而去其不合理的、由长期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反现实的落后部分,使其成为以新民主主 义及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民族的戏曲艺术,同时鼓励各种戏曲自由发展,互相竞赛,共 同繁荣。到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某些具有严重封建毒素的旧戏共26出,其中有京剧《杀子报》、《奇冤报》、《探阴山》、《铁公鸡》、《大劈棺》,评剧《黄氏女游阴》等。对旧戏的改革 方面,由南薇、宋之由、徐进等改编的越剧《梁山 伯与祝英台》,既保留了这个民间传统戏的优点 和特点,同时又对剧本及演出进行了大胆适当的改造,因而被认为改革的方法和道路都是正确的。

  1952年10月,文化部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摹演出大会,以便通过观察,互相交流经验,奖励优秀剧日,推动戏剧艺术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参加这次会演的有京剧、评剧、越剧、川剧等20多个 剧种1800多人。大会为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颁发了荣誉奖;评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剧《小女婿》、沪剧《罗汉钱》、川剧《柳荫记》、京剧《将相和》、淮剧《王贵与李香香》、越剧《西厢记》、楚剧 《葛麻》、秦腔《游龟山》为剧本奖;评剧《雁荡山》 等4个剧为演出一等奖;沪剧《罗汉钱》等18个 剧为演出二等奖;授予丁是娥等34人为演员一等奖,王文娟等41人为演员二等奖,王银柱等 45人为演员三等奖。这次会演历时39天,它的成功是对建国初期戏曲改革工作的一次检阅, 为正确地对待祖国戏曲遗产作了可资借鉴的探索。

  话剧艺术在建国后结出的第一朵奇施是老舍于1950年10月发表在《北京文艺》创刊号上的《龙须沟》。该剧子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上演,焦菊隐导演,于是之饰程疯 子,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工人的创作热情在话剧方面得到体现。1950年4月,文化部召 开专门座谈会,讨论石家庄工人魏连珍创作的 3幕14场话剧《不是蝉》。这个剧本反映工人阶 级为创造新生活自觉劳动的热情。欧阳予倩、周巍峙、张庚等在座谈会上都称赞这是建国以来 第一个"工人写"、"写工人"的比较优秀的话剧。大连黑嘴子车站支会工友集体创作了剧本《装卸工》荣获旅大市第二届工人文艺活动周特奖。天津市搬运工会运输二分会业余文工团创作并演出了《搬运工人翻身记》的话剧,此剧后来搬上银幕,名为《六号门》。

  1956年3月至4月,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摹演出。参加观摩演出的有41 个剧团,50个剧目,2000多名话剧工作者。剧目中半数以上是1955年新创作的。《马兰花》、《战斗里成长》等26个剧目获得演出一等奖;《早晨》、《如兄如弟》等24个剧目获得演出二等奖; 蓝马、张章、于村、魏华门、陈立中、刁光罩、杜澎、李默然、江俊、高仲实、赵蕴如等259名演员 分获演员一、二、三等奖。 电影事业从1949年到1955年拍摄故事片 100余部(其中有私营电影厂I951年前拍的51部),纪录片100余部,译制片(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约200部左右。在这7年中,电影拍摄呈现出一个曲线,1950年为波峰,这一年国营电影厂拍了故事片14部,私营厂拍摄 25部,1952年为曲线的谷底,全年仅拍了5部 故事片,到1955年又跃上波峰,拍了22部。国营电影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于敏编剧、王滨导演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5月封镜 发行的《桥》。在百余部影片中比较优秀的故事片有《赵一曼》(于敏编剧、沙蒙导演)、《钢铁战士》(成荫编导)、《高歌猛进》(于敏编剧、王家忆导演)、《民主青年进行曲》(贾克、赵寻编剧、王逸导演)、《刘胡兰》(林杉编剧、冯自鲁导演)、《翠岗红旗》(杜谈编剧、张骏祥导演)、 《白毛女》(水华编导)、《上饶集中营》(冯雪峰 编剧、沙蒙导演)、《新儿女英雄传》(史东山编 导)、《龙须沟》(洗群编导)、《南征北战》(沈 西蒙编剧、成荫、汤晓丹导演)、《智取华山》 (郭维等编导)、《鸡毛信》(张骏祥编剧、石挥 导演)、《渡江侦察记》(沈默君编剧、汤晓丹导 演)、《董存瑞》(丁洪编剧、郭维导演)、《平原 游击队》(邢野、羽山编剧、王为一导演)、《宋 春诗》(陈自尘、贾雾编剧、郑君里导演)。戏曲片有《宇宙锋》(京剧)、《盖叫天的舞台艺术》〈京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 《秦香莲》〈评剧)、《打金枝》(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等。这 些优秀影片分别在国内或国际电影节(捷克斯洛伐克电影节)上获奖。音乐方面,群众演唱歌曲成绩显著。《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招司词、翠希贤曲)、《歌唱祖国》(王莘词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麻扶 摇词、周巍峙曲)、《歌唱毛泽东》(托尔逊瓦依提 词、阿不力克木曲)、《我是一个兵》(陆原、岳仑词、岳仑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词曲)、《小鸽子》(冷岩词、刘守义曲)、《歌唱二郎山》(洛如词、时乐蒙曲)等都是为群众喜闻乐见,竞相传唱的。它们反映了社会精神风貌, 适合大众演唱。这些歌曲代表了一个时代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对外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同各友好国家的文化交流,截止到1955年底,中国派出15个 文学艺术类代表团近2000人分别到亚洲、欧洲、美洲的24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1955年6 月,中国艺术团应邀参加巴黎第二届国际戏剧节,在巴黎举行首次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叶盛兰、张云溪、张春华、杜近芳等演出了京剧 《三岔口》、《断桥》、《闹天宫》、《秋江》、《雁荡山》 等受到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欧洲观众的请 求下,戏剧节后中国艺术团访问的国家由原定的二三个增加到八九个,先后访问了比利时、荷 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出访时间由原定的一二个月延长到七个多月。英国广播公司 首次在电视节目中播放演出实况,使1400万英国观众欣赏到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杂技团访问北欧芬兰、丹麦、瑞典,在67个城市中巡回演 出,受到10余万观众的赞赏。郑振锋、丁西林还率团访归了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演出京剧《霸王别姬》、《盗仙草》、《闹龙宫》等剧目。 中国艺术家还向外国观众介绍了越剧、杂技及中国民族乐曲。中国古典歌舞剧团访问丹麦、冰岛等国时,冰岛的一位老妇人把一个手镯赠给中国演员,表示"愿这个铺象征着友谊永远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各国来中国访问的艺术团到1954年8月 达16个,人数1900余人。1952年中苏举办了中苏友好月活动,苏联艺术工作团和红旗歌舞团在中国的20余个城市演出140余场,观众 90万人,演出的实况转播和广播大会22次,有 组织的听众2500万人。1953年,朝鲜、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蒙古、波兰、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保加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歌舞团或杂技团、音乐队等也先后访问中国。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民主德国的吹奏乐和世界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术偶戏、匈牙利的瓶舞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5年又有 3个国家的16个艺术团和许多国家的艺术家到中国访问演出。其中南斯拉夫、缅甸和日本等国是第一次向中国派出艺术团体,使中国观众欣赏到日本著名戏剧家市川猿之助的歌舞伎, 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美国黑人歌唱家奥布雷•潘基表演的黑人民歌。印度文化代表团先后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术齐、重庆等15个城市演出。

  交换影片是文化交流活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同各人民民主国家都订有影片交换合 同,互相举办电影周。中国影片和约60个国家 的观众见了面。中国还参加了各种国际电影节。在第五届捷克国际电影节(1950年7月)上,中国故事片《中华儿女》获"为自由而斗争奖";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等4部获"名誉奖状"; 演员石联星(电影《赵一曼》主演)获"演员优等奖状"。在第六届捷克国际电影节(1951年)上, 中国电影代表团带去12部影片分别参加竞赛与举办电影展,故事片《钢铁战士》获本届电影节5项主要奖之一的"和平奖";《白毛女》获"第一个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的导演史东山、纪录片《中国民族大团圆》获"特别荣誉奖"。 在第七届捷克国际电影节(1952年8月)上,中 国故事片《人民的战士》(刘白羽编剧、翠强导演)获"争取自由斗争奖";《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的剧作者王震之获"电影剧本奖";《翠岗红旗》 的摄影师冯四知获"摄影工作奖";纪录片《抗美 援朝》和《抗战中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和平 斗争奖"。在第八届捷克国际电影节(1954年) 上,中国故事片《智取华山》、《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获"剧本奖"。   从1950年至1953年,我国翻译了苏联各种影片177部,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影片59部。这些影片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为中国观众所喜爱,其中的一批科教片还起到了传播新技术、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比如 1955年12月,苏联科学家访华团向中国政府赠送的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科学电影片就属这一类。中苏两国电影工作者还合作拍摄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影片 都获得"斯大林文学艺术奖"。

  文学作品的交流逐年有增加。到1954年6月 底,我国共翻译出版世界各国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7000余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留•柯斯莫捷绵斯卡亚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等革命题材的著作曾激励了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而阿里斯多德的喜剧,阿尔德里奇的《外交家》等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的精品,给中国人民以精神上的享受。新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出版的首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这本书1949年10月译成俄文在苏联《旗》杂志上发表后,被苏联评论界称为"真实而富有感召力",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 1951年斯大林奖(二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贺敬之、丁毅的歌剧《白毛女》(二等奖),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三等奖)。《暴风骤雨》、《李有才板话》、《活人塘》、《吕梁英雄传》、《平原烈火》等文学作品还在日本翻译出版。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一北京图书馆还同21个国家的 60个文化教育单位建立了交换图书的关系,到 1954年6月,中国向各国赠送约70余万册书 刊,收到各国书刊30余万册。

  组织和举办展览,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到1954年8月底,中国在世界各 国举办164个展览会,协助各国在中国举办60 个展览会。1950年8月,由文化部筹办的新中 国第一次大规模"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展出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品1000 多件,包括齐白石、徐悲鸿在二十和三十年代 国画、木刻、年画、漫画以及解放后的新国画,有共和国的艺术摄影、油画,还有从史前的仰韶文化直到清代中叶的古代艺术品。该展览于1951 年在苏联闭幕后又分别在民主德国柏林博物馆和华沙展出。1951年至1953年,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举办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展览会",观众达225万人。展品有匈牙利19世纪和现代油画、术刻、雕塑等复制品100余幅,历代 革命重要事件画70多幅以及匈牙利各地区的民间工艺品等。座落在北京西郊新建成的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建筑面积31万多平方米,从1954年10月起开始全面系统地向中国 人民介绍苏联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