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新】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
- 作 者
- 刘国新
- 发表/出版时间
- 1994年08月01日
- 学科分类
- 文化史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PDF全文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日新 月异的发展和一系列新兴科学的产生,科技进 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愈加显著,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的宏伟目标,缩小同发达家的差距,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动力。
我国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是伴随经济体一同建立起来的。曾经显示过可以集中人力、物 力、财力攻取某项重大科技问题的优势,如自行研制并生产了大批成套设备,包括30万吨合 成氨、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原子弹和氢弹的生产制造技术以及仅为世界上极少数国家 掌握的卫星回收技术等等。但是这种科技体也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和现代化建设相脱节;科研项目多为低水平重复,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浪费了有限的人员和经费;科研周期长,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慢,甚至不少科研成果只是参展,送样品和评奖后就束之高阁。根本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科研机构内部"大锅饭"现象严重,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收入脱节,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承认科研成果的商品属性;科技人才不能流动,学非所用和用其所短现象也还存在等等。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科学技术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也无法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与步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探索与试验。1984年5月,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河北诼县召开。会议指出,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大锅饭";有利于促进科研单位的社会化,打破部门所有制;提倡多样化发展,既加强发展全民所有制研究所,也允许建立和发展集体和个人研究所。这次座谈会为中共中央实施科技体制战略决策作了准备。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便着手科技体制改革的尝试和推广工作。 1985年3月2日至7日,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专门讨论科技体制改革问题。邓 比小平发表讲话,强调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 在方计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 事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 解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指出,如果说过去的7年是初试锋芒,那么现在可以大显身 手了。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为发展科学技术扫清道路,更充分地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投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 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改变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 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 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 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在人事制度 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 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科技体制改革大体上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草除原有科技体制的弊端,在运行机制方面,在组织机构方面,在领导体制方面,在人事制度方面,在科技成果商品化方面飞在体现科技人员按劳分配方面等,都有明 显改变和突破,逐步建立起科技新体制的基本 框架。建立科技新体制基本框架的工作应力争 在"七五"计划时期或者稍多一些时间完成,以便为90年代的科技发展和振兴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在科技新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使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初步形 成经营管理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新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进一步理顺科技系统 内部关系的同时,理顺同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在强化国家对科技工作宏观管理的 同时,又必须在微观上把对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管理真正搞活。为此,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 律,并把竞争机制引入科技管理系统,真正承认科学技术研究的生产属性,真正承认科技成果 的商品属性,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市场。要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真正承 认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收入分配上适当拉开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档次, 鼓励那些对科学技术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先富起来;不然的话,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只能是 一句空话。要切实加强科技立法工作,健全法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管理科技工作。只有实现了上述这些深化改革的步骤和措施,才能建立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 和自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科技新体制。这个阶段的科技改革,应当力争在"八五"计划时期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完成。这就是说,从 1981年算起,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三 个五年计划或者稍多一些时间的科技体制改革,基本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 学技术体制。
第三阶段,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科技管理新体制,及时调整科学技术管理系统 内部不相协调的那些关系和矛盾,及时调整它与经济、政治、教育等外部环境的不相协调的关 系和矛盾,使中国的科技体制真正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 展,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科技管理制度和形式。这既是→项经常性的 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又是一种长期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因为科技体制同经济体制、教育 体制、政治体制等各种体制一样,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即使新体制建立起来以后也需要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 善,是推动一切工作前进的动力。
二
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奏曲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是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开始的。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四个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全国科学大会,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重 视科学,制订规划,表彰先进,研究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措施。他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对科学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他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严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 量。他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样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 力劳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自己培 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 毛主席曾经指出过,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 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在整个社会 主义历史时期中,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知识分子面前,始终存在着依附在哪张 "皮"上的问题。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二,邓小平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 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 毛主席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鼓励大家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世界观 的根本问题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 兵服务,应该说这就是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们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分工的。各行各业的同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的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这不但不是脱离政治,而且正是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具体表现,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 我国科技队伍的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应 该说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这样的革命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们不应当自满,不能就此停步不前,而要继续努力,在政 治上、业务上都要不断求得新的进步。
第三,科学技术部门中怎样实现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他说,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 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他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工作作风也都应当有相应的转变。今天,在进一步消除"四人帮"的流毒、继续深入开展思想战线政治战线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全党都要认真地抓紧现代化建设, 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政治的和经济的革命,伟大的科学技术的革命的任务。各级党委应当真正做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是通过计划来领导,要抓好科学研究计划,要知人善任,把力量组织好。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科学技术的任务工作,应当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是我们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所必需的。 这是我们科学研究机构党委实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
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于确立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 要地位,促进科技界的思想解放,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1980年3月,中国科协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闭幕式的讲 话中提出动员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三大措施:第一,建立一支能够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干的干部队伍;第二,大规模地培养中国科学技术的生力军和后备队; 第三,全党都要充分支持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 展宏图。胡耀邦还谈到如何改善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问题。
1981年5月,国家科委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 方针是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 确选择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加强厂矿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上述会议分别从不同方面突破了长期以来 "左"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藩篱,为科技体制改革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与此同时,在组织路线和组织结构上也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1983年1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任组长,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方 毅和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平任副组长,国家计委、经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劳动人事部等部委的领导同志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任务是:统一组织和管理全国的科技队伍,按需要调动集中使用;统一领导科技长期规划,使各个规划之间能互相渗透,互相衔接, 协调各部门的科技工作;研究重大技术政策的决策,决定重大技术的引进和消化。1984年7 月,全国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改革座谈会确定5 条促进人才流动的措施:试行科技人员聘用制,把计划调配和聘用制结合起来;成立全国科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改进回国的大学毕业生和进修生分配制度;调整使用不当的科技人员。 借鉴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做法,198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中国科学院89名学部委员的建议,决定从1982年起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一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基金由国家拨专款,采取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支持、按课题拨款等办法,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的实施,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纵深配置,保护基础性研究的稳定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后劲。使国家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宏观调控,既提高了经费使用效果,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又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科研项目 低水平上重复研究的弊病,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关系中国现代 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科技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扩大科技研究所的自主权,实行所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在《决定》中指出:"独立的研究 机构要面向社会,成为自主的研究开发实体。除国家委托的研究课题,以及由上级任命或聘任 的院、所长外,计划、经费、人事的管理和内部的组织结构等,都由研究机构在国家法令规定范 围内自主决定。研究机构在上级拨给的事业费以外的纯收入,应以大部分用于事业的发展,余 下的部分视事业费自立程度核定额度,用于集体福利和奖励。已经做到事业完全自立的机构, 可以享受国务院规定的企业自费发放奖金、改革工资的权利"。"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又专门作出了《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指出:"研究所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各自的 特点和条件出发,有权面向社会承接各种科学技术任务,并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同企业、设 计单位和高等学校等建立各种协作关系和各种形式的联合,上级部门应当给予鼓励和扶持,不 要限制。研究所可以与其他单位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利用技术为社会服务订立合同,获得 合法收入"。"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主持研究所的业务和行政工作,副所长协助所长 工作。所长由上级部门任免,副所长由所长提名,按规定程序报上级部门任免。所长、副所长均实行任期制,可以连任。所长可以任免本单位中层行政干部。" 由于扩大了研究所的自主权,实行了所长负责制,使研究所的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成为科研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到生产中去找课题,到四化建设的第一线去找任务,正在成为广大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这几年重大科技成果大幅度地增加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0年为2687项,1985 年为10476项,1986年为14915项,1987年为 11800项。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也大幅度提高,仅 就"六五"期间国家的38项重大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看,到1986年底已有80%以上得到了 应用,并收到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整个"六五"期间,国家发明奖937项,发明项目应用后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累计增收节支约300亿元。其中累计1亿元 以上的项目32项,累计值266.12亿元。国家财政1985年用于科学卫生事业的费用为132.5 亿元,累计值是它的两倍。
2.改革科技拨款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拨款管理制度之所以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 容,是因为这对于加强科技经费的宏观管理,合理和有效地使用科技拨款,推动科学技术工作 面向经济建设,搞好科学研究的纵深配置,保护国家科学技术规划的实施,促使科学技术机构 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拨款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科研事业费实行归口管理,即由科技管理部门承担起管好用好这笔经费的责任; (2)对科研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即按照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3)广开经费来源,实现科研事业费来源的多渠道化; (4)经费和任务挂钩,实行部分有偿使用;(5)打破条块分割,提倡竞争,择优支持。
改革拨款管理制度给科研机构注入了活力,首先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科研机构靠国家财政拨款棋哥人员靠吃"皇粮" 过日子,价值观念十分淡薄,人们不屑或羞于谈钱;现在由于削减事业费,并在若干年内减完, 产生了压力,也激发了动力,价值观念增强了,经济问题成为本单位的生存大计。其次科研管理由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转变。多数科研机构设置了业务科、开发部、推广应用部等专管横向联系的部门,沟通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1986 年,国务院部属技术开发类型科研机构,共取得纯收入3.4亿元,占当年财政拨款的111%,与 1985年相比,增长11.5%。在科研机构内部,通过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人,把贡献与收入直接挂起钩来,促进了向开发型转变。第三,迈开了经济自立的步伐。多数技术开发型的科研机构所取得的横向收入,超过了事业费的削减数。随着技术市场的发展,科研与生产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企业吸收科技成果积极 性的增强,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自我发展和自我武装的能力必然日益增强。
3.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中国过去实行的是学衔制度,学衔既与职责分离,又作为 工资普升的依据,既有称号的性质,又有职务的因素,它不受数量限制,没有任命期限,一旦获 得终身享有。这显然不利于实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不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也不利 于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革就是要把职务和称号分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和岗位职责,确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人员必须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任职期间领取职务工资。 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 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享受 相应的待遇。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激发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竞争的紧迫感和担心落后的危机 感,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优先得到了晋升和聘任,中青年 科技英才得以脱颖而出。它也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各项任务的更好完成。这一制度 同时也加强了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有利于离、退休工作。
4.开拓技术市场。这是承认技术成果的商品属性,是疏通技术成果流向生产的渠道,改变 了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无偿转让成果的做法。这一科学技术系统运行机制的改变,促进技术交易金额逐年增长,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大幅度提高。据科学技术白皮书第2号提供的资料, 中国技术交易金额1983年为5000万元,1984 年为72000万元,。1985年为230000万元,1985 年为206000万元。4年增长了40倍。随着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的提高和技术商品流通的搞 活,中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大幅度提高。1981年以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只有10%。 1981-1984年为40%,1985-1986年上升到 80-90%。技术市场经营网络也因此而不断扩 展。到1986年,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 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各类技术开发、经营机构的情况为:全国地、县以上各 类经营贸易机构5000个,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组织10000个,各类民办集体和个体科学 研究、技术开发机构10000个,农民兴办的专业技术学会72000个。开拓技术市场还出现了技术流向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趋势和实现了4 个转移,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移,从沿海到内地的转移,从军用到民用的转移,从技术密集度高的地区到低的地区的转移。技术转移使乡镇企业获得生机。技术市场也增强了科研单位自我发展的能为,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据前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1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合理流动。
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80年代我国科技成就引人瞩目。基础理论和基础性研究方面,1981年最先完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标志着中 国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80年数学家廖山涛提出了三维无奇点常微系统和二维离散系统二者的三维离散系统结构稳定推测,廖在微分动力系统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获得了198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88年北京电子对撞机建成,并于10月16日首次对撞成功。该装置是由高能物理试验和同步幅射光应用研究的大型高技术装备,其制造技术、安装调试、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技术都 达到国际水平。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1983 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破土,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也正在建设。同时,还设计了核供热堆,开展了受控核聚变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研究。1984年9月,受控核聚变试验装置中国环流1号顺利起动。1988年,中国"试管婴儿"平安降生,发育正常,标志着中国的生殖医学工程已达到同类技术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和1985年,中国首次组队进行 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1988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的要求,在中国南海建立了"南沙海洋站"。1989年2月26 日,中国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80年代我国还研制了一大批精密仪器,如200千伏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心脏体外起搏器、大型工程图纸复印机、缩微阅读系统等,并在自动化和电工仪表方面开发了微机单回路多回路调节器和小规模分散控制系统等第四代产品。
与此同时,1986年在全国实施了以依靠科学进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的"星火计划"。其宗 旨在于把科技"星火"送往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科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底,完 成星火计划项目2500多项,新增产值74亿元, 新增利税16亿元。筹建近百个星火企业联合体和集团,在引导和带动地区规模经济方面,起了示范作用。1988年7月,国家科委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指示开始实施"火炬计划飞旨在对传统的产业结构 进行调整,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和资金更加密集、产品增值巨大的高尖新技术产业。经过3年的孕育,包括北京电子一条街的一批以技术扩散为模式的技术服务在全国各地出 现民办科技实体如雨后春笋。1988年"火炬"项目已有部分进入试产阶段,实现产值2500万元,利税650万元。我国还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建立一批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实施"火炬" 计划的基地。到80年代末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相继建立新技术开发区。据对13个区的统计,已认定1500多个新技术企业。1988年到198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41亿元,其中70% 以上为高科技产品收入。在建立开发区的同时,全国还建成20多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小型 科技企业提供支撑服务。
三
深化改革 加速科技进步
到90年代,经过前一段时间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打破,市场机制在科技运行和科技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大为改观, 80%以上的科技力量已经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2年,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同2.2 万个国有企业建立对口联系,向企业转让8700 多项科技成果,合作开发近5000个项目。每年走向农村服务的科技人员达几万人。不少科研院所走向改革的前列,在创办科技企业或整体科技企业转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1992 年科技开发型科研院所总收入达102亿元,其中纵向(来自国家)课题收入仅占22%,做到国家减拨事业开支。1992年全国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总值达397亿,比1985年增加了84.4%。科 技自身实力也大大加强,到1992年底,全国科 技人员数量已达1763万人,比1978年增长 1.5倍。科技工作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完整体系, 几乎覆盖了当今世界所有领域。科技成果数量 逐年增加,1992年重大科技成果达33384项, 比1985年增长了57.8%;I992年授权专利 3.1万件,比1988年增长了39.3倍。在重大科 技成果中,相当于国际水平的成果所占比例,由 "六五"期间的5.3%上升到10%以上。
1993年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3万项二获国家奖励 的成果781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7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41项, 国家星火奖113项。银河E型计算机、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等一批科研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新建周家重点实验室4个。全国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 动的在费支出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到1993年底,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255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全 国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5852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3000个,大中型王业企业办 科研机构10200个。批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4万家。获国家奖励成果781个。签订技术合同24.6万件,成交金额207.6亿元。
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加快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 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二生产力作用, 为国民经济登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为下个世纪初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基础。90年代,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既逢 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飞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在新形势下,科 技工作必须在深化改革和相应的各项配套改革中,首先处理好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关系。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促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 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科技新体制的建立和结合, 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飞,将为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次,使科技行政 部门转变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对科技队伍,采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做法, 要稳定和保证重大基础研究、高科技研究,使之持续发展,同时又要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力争在90年代完成科技战线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改革任务,使科研机构重复设置、人才积压、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根本改观,并进一步培育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逐步建立、健全科技法规体系。
2.从服务于国民经济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出发,部署科技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时,要在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加强基础性研 究这三个层次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优先解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技 术难题;重点抓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中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节能降耗和合理利用 资源和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等经济建设中的迫切问题;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加速科技成果 转他,提高先进科技应用的覆盖率和规模效益。 其次,高新技术研究要在追踪世界先进水平的 同时,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切 实把技术开发区办好,加快产业化步伐和对传 统产业的改造,使其尽快发展和发挥作用。第三,基础研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先导、源泉与 后盾,要给予特殊的扶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和现有的国家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未来支柱性产业的建设 和发展提供科技储备。
3.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尊重和爱护科技人才,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进军当代科学前沿,,赢得技术竞争,开拓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J对承担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重点科技任务者给予较高津胎,扩大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范围。对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科技人员,在收入等方面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优惠。对有突出费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在工资改革中,较 大幅t度地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优先解决他们的往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