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新】怎样理解五四精神
- 作 者
- 刘国新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9年04月16日
- 学科分类
- 思想史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院报
- PDF全文
“五四的精神遗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学群在不同的时间里对五四精神遗产的解释是不同的。五四精神不衰,永远给人以前进的动力,就在于它不断地被赋予时代气息。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五四精神遗产?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念当中不断地强调历史方位和世界眼光。我想,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发。所谓历史方位,就是要清楚所处的时段。五四的主题之一——“救亡”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时段。晚清以来风雨飘摇,列强环伺,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存亡绝续在此一念。五四先贤的游行、演讲,乃至后来的上工厂、下农村,把救亡图存的使命发挥得淋漓尽致。五四的时代价值就在于它既成为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又为旧中国找到了新出路,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页章。21世纪的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境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连接点。继承五四精神遗产,就要续写好中国历史,以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基础,引领现代中国走向未来。
所谓世界眼光,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以世界上的先进文明来武装自己,以利中国的发展。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意识是很开放的,他们对世界潮流的把握是很及时的,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不是他们把世界上的各种学说竞相引进中国,如果没有他们经过激烈的碰撞和比较,也不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的另一主题——“启蒙”其意义也就在于此。这个精神遗产的两层意思缺一不可。没有开放的意识,当然谈不上世界眼光。但光有开放的意识,没有比较鉴别,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眼光,因为那只会造成良莠不分地引进,甚至全盘西化,归根结底不可能结出中华文明的灿烂之花。
总结五四,回顾五四,不能忽略五四爆发的机缘,那就是中国的外交危机——中国以战胜国的资格获得战败国的待遇。清季以来,中国都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周恩来语)。外交是国力的体现,是强权的博弈,没有实力,手里没有米“叫鸡都不来”(毛泽东语)。现在中国强大了,是不是也可以以强凌弱了呢?1964年,中国成功爆破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当天晚上发表的号外中,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拥有核武器,但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在各种不同场合,毛泽东、周恩来等都表示,中国现在还比较穷,比较落后,即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不会称霸。
这不是外交辞令。我相信中国领导人说的是真心话。看看中国历史就清楚了。汉唐盛世,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中国有过对外扩张吗?没有。汉武帝北伐匈奴,那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边疆。自唐宋到清康熙900余年,中国的GDP始终位居世界榜首,中国不可谓不富强,中国是靠对外掠夺殖民地富裕的吗?不是。中国一直是内生性经济。中国近些年一直对外宣称和平崛起,并倡导“和谐世界”理念,这一切恐怕都不是没有来由的。这些议论,大概不属于五四精神遗产,但确是因五四而产生的联想。
2009年4月16日《院报》第52期第7版(刘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