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
- 作 者
- 李文
- 发表/出版时间
- 2011年03月28日
- 学科分类
- 社会史研究 理论与方法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地方志
- PDF全文
我是一名国史研究工作者,社会史本当是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以往关注不多,长期致力于经济史和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今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新成立社会史研究室,几个月前领导安排我负责这个研究室的工作,情况就不同了,摆在我面前的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为何、研究的现状如何,以及它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等等。于是就发动室里的同志突击了一下,得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史在我国的史学界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还基本是一片空白,我们这个室等于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要去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正好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我鼓起勇气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就教于新方志编纂领域的专家们,因为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对新编地方志社会与文化部类的编修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研讨,不但会议本身对我们有帮助,而且我们今后的工作也离不开地方志领域的支持。
我向大家陈述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二是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意义和价值;三是研究的内容和框架设计;四是研究展开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据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田居俭先生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社会史研究或许是史学研究中较为红火的研究领域之一。1986年10月,由《历史研究》杂志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牵头召开了首届社会史研讨会,拉开了新时期复兴社会史研究的大幕。我本人与这两家单位有着深厚的渊源,因为正是那一年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了《历史研究》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我在《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了15年半),而我大学四年就是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受的教育(社会史、社会学在南开大学脱胎于历史学)。此后,经民政部社团司批准,成立了协调各地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史学会。有关出版社出版了各种社会史通史、专史著作和各类社会史丛书或资料,见诸报刊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高等院校一些文科专业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社会史课程,并设立了以社会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社会史研究的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并且拓展了领域,丰富了选题,充实了内容,成为当今百花争艳的史苑中一枝光彩夺目的奇葩。
但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史研究在某些学科认识上还存有诸多分歧;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倾向;从时段上来看大多围绕明清时期或者近代中国进行,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关于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新中国的历史,不同于以往历朝历代的历史,也有别于近代以来的民国发展史,而是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以来,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每次都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变化,包括经济和社会结构、民众的衣食住行、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等。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学术界却未能对此展开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某些学科探讨过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在“婚嫁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宗族或家族制度”等等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学科视野的局限,这些成果往往难以关注到问题的细部和全部。而现在的当代史学界,则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政治史或精英史的路子,关注重大政治事件及政治精英的历史,热衷于宏大叙事和“大历史”的表述,对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基层社会的运作规律等等活生生的历史缺乏深入细致的梳理。田居俭先生曾发出呼吁:无论从中国通史的一个断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中国正在经历并将长期经历的一个社会形态史(社会主义史)的角度审视,当代社会史都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
当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布局,社会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和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使得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和学科构建成为急需开展的课题。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应当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大力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相对应的当代社会史,从根本上改善以往国史研究雷同于中共党史研究(建国后部分)的格局,关注和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把当代社会史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研究所做出决定、在此前已经设立的政治史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外交史研究室之外新组建社会史研究室的初衷所在。我高兴地看到,方志界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和框架设计
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作为中国现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她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具体说来,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以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构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方面,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等。在规律探讨、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对策,有针对性地分析和阐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为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鉴于现有研究的基础和现状,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要构建一个比较成熟的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我们设想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为(假设它是一部专著):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第三节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内涵与学科定位
第二节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
第三节 中国当代社会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资料
第一节 新概念、新方向、新领域是开启社会史史料宝藏的钥匙
第二节 将被排除在视野之外的图籍、文书纳入社会史史料库
第三节 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史料进行新的挖掘与诠释
第四节 社会史的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第四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史的“他山之石”
第二节 多学科对话下的多元化研究趋势
第三节 微观与宏观: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和争鸣
第四节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大社会与小社会
第五节 国史中的社会史
第五章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走向
第一节 热点
第二节 难点
第三节 走向
下篇:
第一章 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第二节 人口的结构和分布
第三节 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第四节 人口管理和人口流动
第五节 人口与发展
第六节 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
第七节 民族政策
第八节 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章 新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 民生政策
第二节 社会福利政策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政策
第四节 教育政策
第五节 劳资关系
第六节 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
第七节 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八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九节 社会工作
第十节 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事业
第十一节 “黄、赌、毒”与社风治理
第三章 新中国的民众日常生活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变迁
第二节 精神生活的变迁
第三节 婚姻、家庭和生育行为变迁
第四节 生活方式
第五节 生活观念与生活习俗
第六节 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
第七节 民间信仰
第八节 人际关系
第四章 新中国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新风俗、新文化
第二节 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嬗变
第三节 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
第四节 家族组织与家族社会
第五节 宗教信仰
第六节 文化传播方式
第七节 娱乐休闲方式
第八节 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
第五章 新中国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阶层变动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阶层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与社会阶层变动
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阶层变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社会阶层变动
第六节 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流动
第七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管理
第八节 特殊人群、妇女和儿童
以上篇章安排还是一个突击出来的初步设想,未必合适,今后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肯定会有所调整,这里提出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研究展开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谈到如何研究历史时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当代社会史研究亦当如此,先分门别类地研究专题史,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综合地研究总体史。
上篇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的综合研究,就是要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即在学术史回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包括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创建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以及研究对象、主线及分期,中国当代社会史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面临的难题及展望,对当前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予以回答。
社会史首先就是社会生活史。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当然要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日常生活,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个体的、分层的、群体的,家庭的、社区的、集体的、全社会的,食、衣、住、行,学、休、康、娱,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生活观念,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等。特别是要搞清楚社会变迁中生活进步和生活方式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社会史的视角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的人口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内容涵盖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流动、管理、政策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老龄化、城市化、出生性别比等),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口、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等方面。就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生活及其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尚属空白。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进行整体研究,首先是把握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发展主线,然后划分合理的历史分期,再对各个历史分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我们还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体系,为当下的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肯定是需要的,但是社会史的研究与文化史的研究有何不同、各自的边界在哪里,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也许那些内容交叉的部分只是研究角度有所区别。
中国当代社会史既是新兴的历史学科,又是一个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其涉及的领域既多且广,例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人口学、人类学,以及区域史等,因此要求参加者除了具有史学功底的训练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社会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跨领域、跨专业、多学科的研究,需要研究团队符合知识和研究方向多样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