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社会史研究
历年成果

【李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作  者
李 文
发表/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28日
学科分类
社会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
PDF全文
  
  2003年前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一系列民生政策的相继出台,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阶段着力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注的重点从增长转向发展。发展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增长,亦即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亦即从追求效率转向争取公平、实现增长成果的全民共享。然而,从增长转向发展,分配是关键,增长是根本,只有继续做大蛋糕,才能在“切蛋糕”上做文章,实现分配上的公平正义。所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新时期新阶段之所以要继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在讲话中点明了以下两点理由:
  一是根本要求和经验总结。从前者看,我们党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从后者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
  二是奋斗目标和机遇所在。从前者看,“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后者看, 环顾全球,尽管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样是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目的,而如前所述,发展经济则是改善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亦即要靠发展来解决问题。我们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需要“允许试,大胆闯,看准了就干”,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边修正,发现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涌入城镇、涌向非农产业,于是就有了“民工潮”问题和“农民工”问题。长期以来,农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候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往来;二是“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季节性地外出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外出打工出现了两个新的迹象:一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经占到较大比例,二是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占到一定比例。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融人城市、希望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增多。这一现象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是吻合的,但由此也派生出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那些制约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能力较差;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限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劳动力转移;城乡分割、区域分治条件下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权利不平等;以及农村养老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这些年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每年都是两会上的热点话题,政府也将逐步解决农民工的有序流动、稳定就业和权益保护等问题纳入了议事日程。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发展来逐步创造条件,其根本解决有赖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充分就业和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完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还有些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固然有分配上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从而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只有居民财产占有上的差距缩小了,才有可能真正壮大中产阶级,改善居民收入现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再如地区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于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进而区位优势差异造成的,产业在地区间呈梯度转移趋势,政府的地区开发政策只能加快或者延缓这一趋势,但是这一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同样会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再如目前大家关注的药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样如此。我国无论医药产业还是食品产业,近年来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依然还存在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匮乏、国际竞争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突出的是生产组织上的小、散、乱的局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开发能力弱,技术标准低,质量监管难度大、也跟不上(再加上普遍的部门不作为),于是假冒伪劣就会一定程度地成为普遍现象,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引起公众怨声载道。以上这些不和谐因素,从根本上说都是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逐步创造条件解决。
  除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来逐步改善民生以外,胡锦涛在讲话中还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强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居安思危,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此,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