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社会史研究
历年成果

【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在“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  者
朱佳木
发表/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22日
学科分类
社会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讲话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PDF全文
  
  各位专家、学者:
  首先,我代表“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承办这次会议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表示衷心感谢!
  不久前,我们刚刚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在新中国成立的62年里,我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结束了自1840年以来持续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迅速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并通过民主改革、思想改造,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改革等运动,特别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为依托的社会组织网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使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动、调整和变化。尤其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集中到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逐步多样,人口流动的不断加速,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日益增强,在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使社会矛盾呈现多发频发的特点,突显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作出了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我们在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开展当代社会史研究,厘清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解读各种社会矛盾的成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相应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是中国当代史(现代史)研究的分支学科,也是一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了开展当代社会史研究,积极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我所在2010年从现有人员中抽调力量,组建了社会史研究室;又于今年4月份,由该室与《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当代社会史研讨会。今天,我所又在这里和河北大学联合举办以“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目的同样是为了推进当代社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借此机会,我想就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的问题,讲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与构建其他学科一样,必须首先弄清楚学科的内涵、外延和研究对象。所谓当代社会史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管理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领域与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既相互并列,又相互交叉;与古代社会史和近代社会史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例如,阶级与阶层,社会管理与民间团体,城乡关系与人口流动,就业与社会救济、教育与医疗、民族与宗教、灾害与赈灾,以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心理、风气习俗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有,古代和近代社会中也有。然而,有些社会问题是当代社会所特有的,古代和近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如住房、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等等。即便是当代社会与古代和近代社会都有的问题,由于时代的进步,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社会管理中的基层治理,中国古代和近代基本都是政府交给乡绅势力,而当代则是国家将政权延伸到乡镇,由党和政府设置机构,引导和支持村民自治。因此,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只能在相关学科现成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不能简单照搬。
  第二,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需要有史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也要借鉴和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其最重要、最根本的指导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为我们所要构建的当代社会史学科并不是一般的社会史学科,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社会史学科;其研究对象也不是一般的社会史,而是马克思主义居于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史。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段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②]因此,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尽管阶层分析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始终是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复杂现象的依据和钥匙。新中国自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阶级斗争就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过极大的负面作用,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停止使用。但是,我们党从来没有否定过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③]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④]再如,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样应当是我们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的指导理论。如果离开这些理论,我们既无法令人信服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无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规律,也无法科学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的理论框架。
  第三,构建当代社会史学科还必须高度关注和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这既是发挥当代社会史研究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特点所决定的。当代中国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仅有62年,而且每时每刻仍在生长。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现实转瞬间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因此,当代社会史与古代和近代社会史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历史与现实往往交织在一起;研究当代社会史问题,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与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办法滞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刑事犯罪居高不下,群体事件易发多发,信息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敌对势力插手社会矛盾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等等。如果当代社会史研究脱离对这些现实重大问题的关切,不为解决这些问题去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难以有所作为。当然,强调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并不是要把它混同于政策研究,也不意味着它要向社会学研究看齐。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当代社会史研究属于史学学科,而且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分支。因此,这一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必须置于历史的角度,站在国史的高度,运用史学的方法。否则,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之林中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当代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史(现代史)研究各分支学科中最为薄弱的一支。但惟其如此,它也是中国当代史(现代史)研究中新的生长点。今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前几天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并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些重要精神为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希望有志于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们能抓住这一机遇,潜心研究,并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希望本次会议的与会者能借助这股东风,就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社会史学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当代社会史研究一定会在中国当代史(现代史)研究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与会学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