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社会史研究
历年成果

【李成武】十六大以来的人才强国战略

作  者
李成武
发表/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08日
学科分类
社会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网
PDF全文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于2002年制定并实施的又一重要国家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因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进入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成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分析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果断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即通过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这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关乎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教兴国战略其实也就是人才兴国战略。离开了大量高科技人才的支撑,科教兴国既无从谈起,也难以实现。因此,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经济、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
   为了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有关部委共同推出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决定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造就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上千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后,我国的人才队伍成长迅速,到2000年,全国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干部585.7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80.1万,专业技术人员4100万,其他人员894.2万。这些人才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001年,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把人才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收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这就把人才问题提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未有的高度,人才战略开始成为国家战略。
  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纲要》指出: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强国战略由此成为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随着《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印发,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打开人才工作新视野。2003 年 5 月和 11 月,中共中央两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人才工作,对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作出研究和部署。200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就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发表了纲领性讲话,精辟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主要任务和方针原则。会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决定》指出:人才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决定》要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决定》加速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5年,国务院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工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后,我国人才队伍成长迅速,状况明显改善。到2005年,全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390.8万人。全国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达3543.5万人,占总数的59.3%。
  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道,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还对人才工作作出了若干新的论述:首次提出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首次提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走向世界;首次提出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首次从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高度,提出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首次从统筹人才发展的高度,强调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些论述,充分彰显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人才工作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也是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和发展。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三、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在理论的层面深化了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的高度。此外,提出了关于人才工作的若干科学论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抓好市场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人才工作的重点是着重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资源开发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论述,表明了我国对人才资源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实践的层面,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快速稳步增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了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截至2010年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2010年留学回国人员18.62万人,比上年增长38.08%。

   2010年我国投入研发活动(R&D)的人员数量达到354.2万人,其中,女性89.4万人,博士学历20.2万人,硕士学历49.5万人,本科学历109.1万人。按国际可比的全时当量计,2010年我国R&D人员总量达到255.4万人年,比上年(229.1万人年)增加26.3万人年,增长11.5%。2010年我国R&D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3.6%,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