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唯物史观与中国梦实践
- 作 者
- 李捷
- 发表/出版时间
- 2013年11月22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对策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PDF全文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后,得到国内外的好评,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增进中国共识、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也就给我们理论界和社科界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我想借此机会,以“唯物史观与中国梦实践”为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接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凝聚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从以精神为主体转变为以物质为主体,从以精神活动为主题转变为以物质活动为主题,从英雄史观转变为人民史观,从为少数人谋利益转变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他在全党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求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这样才有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才有新中国的创建。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结果。他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说:“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尤为重要。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等问题上存在着强迫命令、与民争利等问题,二是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分配差距过大、收入过于悬殊等问题。真正践行群众路线、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切实按照八个基本要求,朝着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二、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革命与改革、革命与建设要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核心,要集中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观点,在量与质的结合上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夯实物质基础。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革命、改革、建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绝对化。脱离特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背景,把革命的作用绝对化不行。同样,完全否定革命的作用也不行。当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普遍性要求,而统治者又采取顽固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的时候,社会革命或迟或早就会到来。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完善并加以制度化的时候,改革或建设的方法就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就不能再搞所谓“自下而上的革命”。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际,他还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后来我们党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恰恰是背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历史性转折,最根本的正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确指引的结果。这条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强国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在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精神懈怠、墨守成规、盲目自满的危险;二是利益固化藩篱的阻碍;三是重数量轻质量、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偏见和偏向。我们既需要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又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发展的全面性、配套性、协调性;既要追求改革发展的有形成果,更要重视改革发展的无形成果;既要注重国家综合硬实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国家综合软实力的提升。
三、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观点,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发展中国道路。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起过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了唯物史观这些论点的正确性。邓小平指出:“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我们采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一方面,我们要坚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全可以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不必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绝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超越阶段。我们既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也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也是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和谐共赢之梦。我们要有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却不能有丝毫的自满自大。要看到,尽管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总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过程也远没有完成。千万不要以为现代化建设任务快要完成了,千万不要以为对外开放和学习借鉴的任务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四、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规律的观点,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人民所共享,造福于全体人民。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着一个从无阶级无剥削的社会到有阶级有剥削的社会,再从有阶级有剥削的社会到剥削消亡、阶级消亡的社会,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客观发展过程,超越发展阶段或是将某一阶段固定化的企图,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经过新中国的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不断改革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立即消灭剥削,还必须经历一个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时期发展过程,要有一个首先达到形式上的公平平等、再实现实际上的公平平等的漫长发展过程。这些过程,都不是以人的意志和善良愿望为转移的,而是一个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而逐步改善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物质财富积累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概括形成,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解决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问题,而且相应地解决发展成果造福于全体人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