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建设中华“智库”的学术载体
- 作 者
- 宋月红
- 发表/出版时间
- 2013年08月05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对策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PDF全文
盛世兴报章,百科竞风流。《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大报、要报,应文化发展繁荣而生,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之势而进,报道学术活动,传播学术成果,引导学术思潮,在学科间、学术与社会间、中外学术间筑起交流切磋的平台、面向大众的科普园地和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的重镇。
我主要研习史学、政治学和藏学,自然非常关注贵报关于这些学科的宣传报道,然而对其他学科也有所涉猎和兼顾,以为学习借鉴之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贵报对学科、专业的精练与广博,以及从选题、表述到文风等方面对专业性与科普性关系的统筹把握。贵报立足学术前沿,贴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局和大势,保障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倡导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大有组织和推动学科建设之功。作为读者,自贵报创刊以来,我几乎每期必读,通过浏览动态、细读专文,得以比较快地掌握本学科以至相近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也比较多地了解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与主要态势,并从中汲取各界学人的治学思想与方法,尽享学术盛宴,此乃学术人生之大幸。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来源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同时又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性和引导力。党的思想理论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对哲学社会科学产生实践需要。贵报在反映党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基础和研究课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参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这是贵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职责之所在。希望贵报进一步调动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一些重大理论、政策和问题进行互动,以更好地反映社会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适应这些需要的做法、成果等。为此,有必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时政“要闻”宣传报道和解读力度,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集思广议相应研究选题,以启发和引导学术理论联系并参与社会实践。
中华文化“走出去”,除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外,也需要主要产生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话语体系。然而,新话语或新概念作为新生事物,其形成与确立并非易事,往往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传播、接受和完善的过程。希望贵报可以开辟具有这样学术功能的栏目,主持专题研讨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话语或概念等,使之修正和完善,促进中国观念、中国立场的世界表达,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孵化器”。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与集大成者,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行业报,始终面临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我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也常常遇到历史的主体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问题。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原因,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定时期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形态复杂多样,文化发展也不平衡。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针对所谓“文化毁灭论”,更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以正视听。一个尴尬的现象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外很有影响,甚至成为“显学”,而在国内却知名度不高,即便有也只是在民族学界“自产自销”。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综合性、非民族类报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扶持与推介。贵报可以与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合作,多在选题上筹划,选择基础性的、典型意义的民族文化内容,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和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各形态间的交流交融和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