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的体裁与史料价值
- 作 者
- 陈东林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9年07月23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PDF全文
中国是世界上修史传统最长久、保存史料最丰富的文明古国,是几千年的文字历史从未中断的唯一一家。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编年体(《春秋》、《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等)、纪传体(“二十四史”)、典志体(《通典》、《通志》、地方志等)三大史书体裁。到中华民国,又出现了学习外国历史的“通史”体裁。
其中,编年体是最早形成的史书体裁,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编年史也是唯一一种包括当代人修当代史内容的官方体裁。“二十四史”都是断代编修,所谓“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一般即指不修纪传体。编年体的当代史,不仅在先秦有“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的史官,而且从唐代起,就出现了按照当朝事编写编年史的“实录”。宋代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编年史。以后,明、清两朝,编修实录都是国史馆的日常工作。其特点,就是根据资料,逐日记载国家已经发生的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早就出现了通史体裁的共和国史。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书名有新中国史含义的著作,是195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廖盖隆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1],但由于是将解放战争史合在一起写,还不能算是独立性质的共和国史。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三年级集体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应该算是第一部。到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史”等为名的个人、地方和部门机构、高校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已经有了近200种。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由中宣部组织全国撰写、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当代中国出版社先后出版的150余卷《当代中国丛书》,可以说是以多种部门、专题、地方分类的典志和通史体裁结合的官修国家当代史总汇。
共和国史的纪传体兴起较晚,但以其富有情节和可读性,社会影响面最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包括今年即将出版的《邓小平传》),及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元帅传、大将传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物丛书》,可以说是代表国家编写的传记人物典范作品。
相比之下,三大史书体裁里,出现最早的编年体裁,尽管已经出版了各种个人、机构编写的共和国大事记,但尚未出现能够代表国家意义的共和国编年史。其原因,个人分析,也许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编年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系列,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年年编辑,不能中断,必须有比较稳定的国家专门机构来从事这一工作。目前各种个人、机构编写的大事记,很难做到。其次,编年史范围广大,是从大量档案资料中提炼出国家、社会、地方、民间的大事。正如刘知几《史通》说:“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
然而,编年史又是一个国家历史最基础的形式,过去封建时代,主要记叙帝王执政大事和活动,与纯粹记录帝王个人活动的起居录相比,可以说是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帝王家谱。而到了共和体制,国家编年史就成为国家的家谱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即建立了国史馆,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写民国编年史。所以,1978年胡乔木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时,就提出了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的意见。以后,又与杨尚昆、薄一波联名建议中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即是作为筹备机构而建立的。所以,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就义不容辞地成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主要和日常任务之一。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1949——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以下简称《国史编年》)出版了。该书有什么特点呢,限于篇幅,这里只作为编写者之一谈谈其史料价值。
首先,它是编撰与文献的结合,方便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过去的编年史,一般都是由编写者编撰的大事记,不附录史料。这样做的缺点,是使读者不能进一步了解所述重要大事的细节和原貌。有些史料在其他档案文献汇编中可以找到,也需要另外花费工夫。有些史料,则是只有编写者自己看到,编写大事时是否客观、准确,则无从查考。有感于此,《国史编年》在重要大事后面,均列有“文献”栏目,全选或者节录重要的档案文献。读者在通过大事了解到梗概后,更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当时的文献,感受到文字、语气、风格上与今天已经有较大差异的当时风貌。
其次,通过撰写正文条目时的参考和附录文献,公布了一批新的档案史料。《国史编年》从1951年卷起到1955年卷,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选用了一批中央档案馆过去未发表过的档案。其中,在撰写条目中参考、提炼、摘写的,1951年卷有73件,1952年卷有26件,1953年卷有18件,1954年卷有71件,1955年卷有43件;总计五年共231件。在条目所附文献中节录或全文发表的,1951年有32件,1952年卷有34件,1953年卷有23件,1954年卷有10件,1955年卷有47件;总计五年共147件。这些档案,主要是当时的中央文件或者中央有关部门如中宣部、中组部文件,反映了党和国家在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方针大计。
从数量上看,据统计,1950年代前期,每年所发出中央文件大约在200余件,其中已经通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等公布的,大约100余件。因此,《国史编年》中首次公布的这些中央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已经公布的文件的涵盖面。
从史料价值上看,《国史编年》公布的这些史料,有些是对于已经公布的主要文献,起到了更为细化的补充作用,有些是由于过去限于某些原因没有公布的,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下面举一例说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新中国进行了战略物资封锁。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后,美国更将这种封锁扩大到多种经济物资范围。
陈云主持中财委进行分析后,经中央批准,于
同时,《措施》指出,由于棉花和纱布根本不够用,因此纱布要零星而又灵活的频繁调动,棉花要按照计划及时迅速调运,业务部门必须坚决依照计划服从纱布调动和加紧及时调运。全国各地首先支持沪、津、青开工4天4夜,宁肯因内地棉花调出新花供应不上而暂时停工减产,也要保证沪、津、青开工。否则如沪、津、青三地纱厂在9月底以前因调运不及时或推迟延误调运计划而再次停工,则将严重影响全局,刺激游资向我突击,造成在大城市中纱布市场脱销,引起全面物价波动的危机。[3]
通过上述档案,我们可以看出,陈云作为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经济大管家,不仅有被毛泽东誉为其功不在淮海战役之下的“两白一黑”(即大米、纱布、煤炭)之战的杰作,而且在其后领导取得反禁运斗争的胜利,也取得了同样重要的胜利。后者是我们还研究不够的。他在经营财经中,计算之细致,筹划之精妙,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上的。《国史编年》公布的这些史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共和国史和人物的新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