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红】遵循国史发展方向加强国史理论建设
- 作 者
- 宋月红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6年09月21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院报
- PDF全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是坚持和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是科学认识党史,积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纲领性文献。由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所决定,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因此,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史的科学论述,对于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85年不平凡的历程,总结了党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这85年中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讲话对这第一件大事的高度概括,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论述一脉相承的,它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阐明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起源。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讲话对这第二件大事的高度概括,指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道路和走向,阐述了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及其历史意义。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讲话对这第三件大事的高度概括,全面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阐明了国史发展的时代性和规律性。这三件大事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总体面貌、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讲话进一步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三件大事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作用表明把握建国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件大事开展国史研究,由点到面,由表及里。
讲话关于这三件大事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和研究国史中的具体应用和集中体现,为我们进行国史研究进一步指明了学术方向和理论方向,奠定了深厚的国史理论基础。国史发展方向,蕴涵着国史发展的性质、道路和规律。遵循国史发展方向,反映国史发展过程,探索国史发展规律,既是国史研究的目的,也是国史研究的科学性之所在。在国史研究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理论方向,就具体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国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反映国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国史发展方向,深刻体现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转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与国家意志。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依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明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意志与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就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沿着这条道路,向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就不断形成并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
国史发展方向,深刻体现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中,表现为党的先进性转化为执政兴国的科学观念与能力,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党在85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党的领导和执政,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党的先进性是与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内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性。从根本意义上说,党的先进性建设至关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键在于党能否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能否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讲话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把握国史发展方向,离不开国史研究。国史研究的繁荣发展,是需要科学的国史理论引导和支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国史理论建设。在这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也为国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日益广泛而深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则为国史理论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认识素材;国史研究从党史研究中兴起和发展起来,并与党史研究密不可分,国史理论建设应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史的论述中汲取理论营养。
国史理论是关于国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国史观、国史哲学和国史研究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国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国史哲学主要是以国史本体论和国史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哲学分支。国史理论建设通过国史研究,并建立在国史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而建立在国史观和国史哲学基础上的国史学科理论,才能够不断走向成熟,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从而焕发学科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2006年9月21日《院报》第72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