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理论与方法研究
历年成果

【朱佳木】学习"七一"讲话,正确研究国史

作  者
朱佳木
发表/出版时间
2001年09月25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方法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
PDF全文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国史工作者正确研究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七一”讲话,有助于我们在以下几个国史研究的问题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提高认识。

  一、认清共和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产生,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获得胜利的原因,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产生纯属历史的偶然,不过是因为共产国际支持,或共产党人抓住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机会,或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而造成的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个问题上得不到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便会迷失方向,一开始就走上歧路,进入死胡同。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而“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讲话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80年中国的状况,说明那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救亡图存,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苦苦探索,其中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方案,都未能获得成功。因此,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和寻找先进的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正在这时,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发生五四运动,工人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接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在了一起,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通过鸦片战争以后第二个80年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才最终实现了救亡图存的愿望。

  “七一”讲话对“两个80年”的历史回顾告诉我们,160年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压迫,中国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列车,要想摆脱民族和社会的危机,只有另找出路。而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恰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另辟新路的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这一机遇,才使中国改变悲惨命运成为可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建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为深厚的根源。共产国际帮助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打乱了蒋介石“剿共”的部署,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削弱了其反共力量,这些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们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近代历史说明,即使没有那些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迟或早也会成立。这是因为,除了社会主义道路,其他任何道路都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认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才有可能站在正确的立场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认清国史的主流是成就的无可争辩性。

  近些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为了“西化”、“分化”中国,借学术研究之名,在史学领域大做文章,一方面竭力兜售“西方中心论”,另一方面百般丑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而我们中间的个别人,也片面理解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所谓的“事实”材料,纠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枝末节,模糊了历史的本质和主流。

  建国后的历史有过失误,出现过曲折,但历史的主流是否就是失误和曲折呢?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高度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80年的九大业绩。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会看出,这些业绩都与国史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除了第一条,其余八条基本上都是在建国后的52年时间里取得的。例如:“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九条,哪一条不是铁的事实?哪一条不关系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在这九条面前,我们的一切失误,即使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浩劫,相比之下也只能是历史的支流。因此,可以说,“七一”讲话通过对九大业绩的概括告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流是成就;国史研究和宣传的方针应当是通过重点研究、积极宣传建国后的历史成就,增强全国人民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从而把全国人民凝聚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历史研究从来是为现实服务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着不同的目的,对同样的历史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指出和纠正党执政的失误过程中,大肆批判、全盘否定党的领袖人物,从而形成丑化共产党、诋毁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遭到严重歪曲,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失去信任和信心。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史研究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人阶级政党能否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重大而现实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记取苏东剧变的这一惨痛教训,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三、认清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国史的客观一致性。

  去年年初,江泽民同志在人类社会的新世纪到来之际,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不仅是对我们党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党过去近一个世纪奋斗历史的科学总结和中肯评价,因此,完全适合于指导我们对党史和国史的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学说,历来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相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虽然面对的是新的世纪,分析的是党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体现的是新的时代精神,但闪烁的却依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七一”讲话在阐述“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时,总是要论述它与唯物史观的源流关系。例如,讲话在阐述“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是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讲起的。讲话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讲话在阐述“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也是先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讲起。讲话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充分表明,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党的历史和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是与唯物史观的观点完全一致的。

  “七一”讲话不仅运用唯物史观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运用唯物史观特别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分析了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为正确研究国史做出了示范。例如,应当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讲话指出,这是“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应当如何看待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讲话指出,这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应当如何看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讲话指出,这“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当如何看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讲话指出,这“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讲话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用唯物史观和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判断历史是非,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一样的。

  “七一”讲话除了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三个代表”的思想,还论述了其他一些属于唯物史观范畴的重要观点。比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等等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观点。再比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等等属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观点。在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受到少数人的曲解、质疑和攻击的情况下,“七一”讲话的发表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的有力支持。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对国史研究和宣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用于指导国史研究和宣传的实践,在新的世纪里,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续发挥好国史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进一步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