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新】国史研究与讲政治
- 作 者
- 刘国新
- 发表/出版时间
- 1996年06月01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方法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6期
- PDF全文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方面的共和国史研究要不要讲政治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样说不存在混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问题, 而是国史学科特点使然。
首先,国史研究的主线与江泽民同志 "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所要求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基础和中心内容的。简言之,国史是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怎样确立、巩固并不断完善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怎样的探索形成的; 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指导人们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命运以及在国际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的,等等。共和国40几年的历史,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成功地开创并坚持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早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因此,无论是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还是隐藏在事件活动背后的内在联系,都为这个根本性质所决定。这就是共和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研究国史,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线。背离了这一点,将无法对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们说研究国史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和荣誉,也主要是就此而言的。
江泽民同志提出讲政治的6个方面,第一个便是政治方向问题,即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指引的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在这里,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国史研究的主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讲,严讲政治是国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国史的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讲政治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经验的总结,重视"以史为鉴"的教育作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务必把培养教育干部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并明确把努力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作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育人措施之一。
历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因其有阶段性,才使我们具备了站在今天回顾昨天的条件。因其有连续性,又使我们回顾昨天时,不能不考虑今天的现实。当代中国是一个长过程,其连续性更突出,更明显,这是国史区别于既往断代史的显著标志之一。当我们从史实层面向理论层面过渡时,会发现所直面的事实,往往还是清晰的,尚未蒙上岁月的封尘。在这里,"前事不忘"是人们脑海里鲜明的印象,少有做作和雕琢,因而,才更能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后事之师"。国史研究具有更直接的借鉴作用和警世功能。其借鉴作用表现在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及时地从正反两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服务,提高决策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以便少走弯路,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其警世功能表现在以生动的史实为教材,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国史是在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而又生动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形式。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军报〉社谈到报纸的社会影响时指出,报纸办得好"可以对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东西起到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的东西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还可以对科学知识起到广泛的传播、普及作用。如果办得不好,尤其是政治上出了偏差,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祸及万里之外",不仅容易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有的还 能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国史研究的导向作用虽不及报纸来得那么迅捷,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忽视不得。从这个意义讲,国史研究不能不讲政治。
再次,国史研究工作者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严格说来,纯粹客观的历史研究是不存在的。为历史而历史只能是一种幼稚的愿望, 哪怕"戏说"或"不是历史"的文艺作品也都在传播着某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研究从来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历史学家的主观意志。 传统史学尚讲究"史识",即所谓史家考察历史问题的敏锐的识别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之作出恰如其分的价值判断,何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竭力推行遏制政策,目的在于阻挠和延缓中国走向富强的进程,最终"西化"、"分化"中国。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空前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的各种思潮必然会反映并影响到国史研究领域中来。因 此,在这个领域里耕耘需要有更强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欲做到这一点,一则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一则对于各种不正确的认识,特别是歪曲甚至否定共和国历史的错误思潮具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敢于辨正与辨诬。当然,学术研究有其应循的规律,研究者对不同时期历史的求常求变,对不同地区历史的求同求异,难免见仁见智,均属正常。
总之,国史研究要讲政治是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如若每个研究者都能把握好历史主线,科学地总结经验,具备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史识",则国史学科建设当能健康发展。
[注] 本文以“新文”为笔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