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理论与对策研究
历年成果

【吴超】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  者
吴超
发表/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08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华魂》2012年第6期
PDF全文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打碎了人类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妄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人类生于上帝的幻影破灭了,而佛洛依德《梦的解析》则使人类失去了对自己理性的骄傲,人类的自尊心受到了第三次沉重的打击。如果说《梦的解析》对个体心理的非理性作了深入的探究,而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这本被称为大众心理学开山之作的小册子里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经验性地探讨了群体心理的产生与运行,令人震惊地展示了群体非理性的充满变数的心理世界,而且所有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
  勒庞和《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勒庞早年在巴黎学习医学,1866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1870 年起,在巴黎行医。1894年开始,兴趣转向社会心理学,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俄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1912)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这些著作因为既不十分合乎学术规范,又是一些过于严肃的话题,因此大多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惟独《乌合之众》一书却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乌合之众》一书在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至今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这本并不厚重的著作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1920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早的中文译本,书名《群众心理》。现在通行本是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冯克利翻译。
  勒庞生活的时代,是法国政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了法国民众的狂热和非理性,他们昨天还在狂热支持这个人,明天就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勒庞对这些现象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此书的评价是“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断言,“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美国的社会学学大师墨顿(Robert Merton)也高度赞扬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集体潜意识”
  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1848年的法国革命,占领杜伊勒利宫的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当群体受到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就可以英勇地面对死亡,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多次战争中,他们甚至甘愿自己被屠杀,表现出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等极高的道德境界,而这往往是作为个体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的。
  勒庞说:“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抢劫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群体中的人失去了一直以来遵守的规范,由于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意识到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而不必为群体的行为承担责任,他在摆脱掉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之后,会产生出一种残忍、短暂而有巨大的能量。
  鞭挞和杀戮贵族的法国民众认为他们在做一件有利于民族的事情,在所有的处决终于停止的时候,刽子手们深信自己为祖国立了大功,于是前往政府领赏,最热情的人甚至要求被授予勋章。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己对残暴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他认为自己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曾经善良卑微的普通人为捍卫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而采取恐怖手段,他们往往怀着某种神圣的使命感去奔赴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他们的心态却如同奔赴一场狂欢和盛宴。
  从历史中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出,群体中个人利益暂时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相应的犯罪意识,千差万别的个人目标被同一的集体目标取代,加上渲染和暗示,群体中的个人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于是他们个人就变得渺小和无足轻重,
  民主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偶像和王权纷纷消解,群众成为历史的主角。群体的智慧胜于个体,群体总是能够作出较之于个体更加正确和周全的举动,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果真如此吗?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人。在勒庞的笔下,群众没有什么神魅光环,有的则是赤裸裸的解剖。
  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群众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勒庞认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作为“真理”的意识形态如掌控群体心灵的魔法一样使个人如同波浪里的水滴,失去了自我控制力,只能随着群体的波涛肆意汹涌。
  人民群体进行的灿烂夺目、惊涛骇浪般的活动被载入历史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历史的创造者,但是更容易成为创造历史的工具以及历史创造过程中的被牺牲者。勒庞对于世纪之交的西方文明,抱的是绝望的末世心态,他对于群体没有恶意但是对它的力量感到恐慌和害怕,他认为摧毁一个文明一直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
  群体是需要领袖的,领袖对“群众运动”的依恋其实一如群体对领袖的依恋。群体需要服从于它的英雄,需要有人总结它的信念并代表它的意志。这样的人就是群体的领袖。而掌握领导群体的技巧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只需要近乎疯狂的执着和一些简单的技巧。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群众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的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这位独裁者的表达几乎运用了勒庞书中提及的所有手段。
  民主的选择一定不是最好的,也一定不是最差的。从勒庞的分析和无数的实例可以看到,群体的智商是低下的,他们做决定不会经过太多的理性思考,这个在书中对于陪审团这个群体的表述中尤其明显,那些贵族组成的陪审团与那些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在做决定时差别并不大。如果回到个人决定的时代,比如回到君权时代,那么决定就会承担风险,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很糟糕。所以群体时代在社会进步中只是中庸的,因为民主这个形式是不是最好的本身就有待商榷。
  但是无论如何,群体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群体成了历史的主角也是必然。但是群体是否就等于民主?群体是不是就比个人的决断更好?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还不是能够轻易得出的。一旦群体走向一条不归路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有谁,或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一个自以为高尚、自以为理由充分的群体呼啸着一往无前地堕落呢?
  勒庞给我们的和未给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同时利益分化加剧,在某些方面社会矛盾集中,各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的盛行,使得群体聚集的地方从原来的实体广场变成了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并显示了巨大力量,影响甚至改变了实体社会的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勒庞的相关思想受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传播。
  文明的进步并不能剔除隐藏在人类内心中古老的潜意识,类似的群体事件或是群体行为在变化了背景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上演。我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书中所描写的情况,我们渴望从书中获得一个解决当今困境的方法,虽然书中并无法为我们提供解决办法,但认识问题的存在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作为先驱者的勒庞仅仅对群体心理做了一个现象性的描述,并没有深入这些现象背后去探究群体心理发生的内在机理,同时由于作者的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立场,书中充满了缺乏证据的断语和带有偏见的言论。但仅仅就他提出群体这个观念,说明群体的这些特征,就已足够我们凭借它去分析相关的很多问题、做大量研究——而这恰恰为后来的弗洛伊德等人填补这一空白奠定了基础。
  《乌合之众》最大价值在于其建立的作者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敏感性基础上的启发性,而不是有效地系统客观地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提出了太高明的理论和方法。他为我们在分析现实生活中诸多事件时提供了一项工具,我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抱有勒庞一样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阅读此书的感觉,正如译者冯克利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凡是读过《乌合之众》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否认,它虽然偏见多多,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这是一本颇有争议的书,正是争议让它更具价值。勒庞给了我们所有他能给的,我们还要去寻找他不能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