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新】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作 者
- 刘国新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6年06月29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与对策研究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PDF全文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夙愿。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把国家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1956年以后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党的八大正确地提出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中国更快地发展起来。邓小平的名言 “发展才是硬道理”,言简意赅,体现了深邃的内涵。他一再强调,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无论是实现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需要有文化知识的人去掌握应用,而教育正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循规蹈矩的发展肯定不行,在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波浪式前进,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摆脱贫困,就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把握沿海率先发展的大局,又要把握沿海发展起来后帮助内地发展的大局。检验发展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这些都集中代表了我们党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飞跃,有力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到一个新水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战略,其主旨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就反复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他们根据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要义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之所以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很大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我们之所以经受了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都在于我们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投资规模偏大、就业压力提升、土地共给紧张、资源约束增强、环境污染加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要靠人去落实,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党中央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目的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医务、新闻和法律等高级专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从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变化,更看到一个逐渐清晰而成熟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