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理论与对策研究
历年成果

【李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  者
李文
发表/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30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PDF全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认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理解,新型工业化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体两翼,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尚处在传统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中心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极大地改善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预计两三年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规模将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信息化决不是信息产业的单边突进,而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制造业而言,也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的全过程中去,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制造业。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我国在纺织、交通、能源等19个行业的

        200余家企业成功实施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应用示范工程,就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开发出多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催生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部2002年4月启动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投资100亿元,通过若干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就可使示范领域的制造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5年,搭建起一个制造业强国的技术支撑构架。但是从总体上看,一方面,由于缺乏集成电路与软件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尚未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不多,因而虽然我国已经是计算机大国,但还远不是计算机强国;另一方面,我国基础产业和制造业技术落后的状况还很严重,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相当艰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全球化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

        科技进步要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大量的经验证明,人口文化程度具有生产率效应,劳动者文化程度高,其劳动技能就强,对新技术的反应也就更加敏感;而且文化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科学素养的改善、科技人才的数量进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未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将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创新能力,而后者又完全是由该国的人力资本条件所决定的。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科技人才奇货可居,而且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是这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面临着向发达国家流失的威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国外的投资和产品来驱动的,技术进步一直以引进和跟踪模仿为主,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国家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可见,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是一大瓶颈,而克服人力资源束缚的关键在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首先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要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推动高教大众化进程;第三是要推行素质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第四是要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流动中化被动为主动;第五是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资营养健康,改善全民的身体素质。总之,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知识型社会,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将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只要我们的人口具备了与新时代的需求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和科学素养,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全球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意还在于它是基于新的发展观提出来的。新的发展观强调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可持续性,亦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以另一部分人的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代价,这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以后代人的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代价,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以非人类的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代价。为此,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在发展中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互动。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及其已经明确了的相关原则已成为各国相约遵守的行动纲领和发展战略,我国政府为推行这一战略已经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就率先推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共20章,可归纳为总体可持续发展、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5个组成部分,70多个行动方案领域。同年7月,来自20多个国家、13个联合国机构、20多个外国有影响企业的170多位代表在北京聚会,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用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此后,我国又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内容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中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这说明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尚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环境和资源压力较重,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今后在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更为艰巨,从现在起就探索和选择那些既有益于人类健康、又不影响资源永续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大国,正像毛泽东同志生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9页)关键是要抓住机遇,要有忧患意识,要有紧迫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同见2003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