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国防史研究
历年成果

【刘国新】纪念的意义

作  者
刘国新
发表/出版时间
2000年11月01日
学科分类
政治史研究,国防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6期,《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评论员文章
PDF全文

  今年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周年,对这样一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战争和运动,理应进行隆重的纪念。

  但是,如果只满足于一时的热闹那是没有意义的。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回味,而在于因回味而引起的思考,因思考而产生的启迪。

  对于抗美援朝,今天的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当初能以那样的弱势战胜了强大的美国?

  战争是军力的角斗,是心智的搏杀,这是一般常识所能理解的。但是,战争又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较量,也是民心的较量,民族精神的较量。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党和政府没有简单地号召人民去打仗,而是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使全国人民普遍提高了爱国主义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懂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的道理,坚定了争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信念,从而形成全民族应战的局面。在前方打仗的有几十万人,而站在他们身后的却是几亿人民。为了前线,多少人不计报酬,加班劳动;多少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忘我地工作。这样的态势,是我们的对手所无法相比的。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而且使恢复经济,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的任务也搞得有声有色,边打仗,边建设,"鱼和熊掌兼得"。民心所向,民力所系,这就是以弱胜强的奥秘所在。

  全民族应战说到底就是一种承受压力,应对挑战的心态,是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是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我们要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当中,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要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带来的全面竞争和挑战,我们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仍然在总体上居于相对较弱的力量对比之中,我们仍然是处于迎头赶上去的状态之下,只有形成全民族应战 的局面,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  本文是刘国新为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周年撰写的《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