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国防史研究
历年成果

【姬文波】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作  者
姬文波
发表/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08日
学科分类
国防史研究 人物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2期
PDF全文

  1950年-1954年是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在胜利完成发展和巩固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任务的同时,在自身建设上也获得了很大成就,逐步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为即将全面展开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作了必要的准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战争的实践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则难以打赢现代化的战争,因此,他特别重视空军、海军等现代化军种的建设以及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发展。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郑重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建国后,他更多次强调:“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我们必须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学习,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1],“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2],建国初,正是在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党中央确定大规模进口苏式武器装备,引进苏联的军工技术,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发展空、海军,并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军事工业。 

    

  1.决定系统地、大规模换装现代化陆军武器装备,并积极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兵工工业。 

  1949年12 月至1950 年2 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根据访问期间中苏两国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经两国政府具体协商,进一步达成了从苏联购买军事装备以加强人民解放军建设和苏联转让某些技术,帮助我国发展兵工生产的协议。 

  1951年4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鉴于朝鲜战争的经验及中国兵工厂目前生产陆军步兵武器的能力,我们计划将来发展兵工厂。通过对该间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兵工厂在武器生产方面必须制造与苏联兵工厂相同的产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满足国际形势发展要求。因此,我们急需从苏联政府获得制造各种武器和弹药,首先是为陆军制造规定样式和口径的步兵武器和弹药的许可证,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同样的武器。周恩来同志已于去年10月向您提出了这一问题。在今年4月,我们也同扎哈罗夫同志讨论过此问题,并请他向苏联政府报告这一问题的实质。为了同由您授以全权的有关部门代表讨论该问题,我们拟派一个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徐向前同志为首的由6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斯大林5月2日答复毛泽东说,“同意供给中国制造苏军装备中现有各种武器、弹药所必需的蓝图”。[3] 

  1951年5月间,中央派遣以总参谋长徐向前为团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兵工代表团”去苏联洽谈转让的具体项目和我方急需购置的武器装备。临行前,毛泽东接见徐向前,亲自向他交代了去苏联谈判的任务:一是购买武器装备,用于整编60个现代化步兵师;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争取苏联援助我国工厂的建设,统一步兵武器制式和转让有关技术使我国自行生产152口径以下各种火炮,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他说: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没有自己的兵工工业,不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是不行的。要学习苏联,把先进技术拿到手,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4]当谈判遇到困难,徐向前向毛主席反映情况时,毛泽东复电说:“不管怎样,耐心等待,要把技术学到手。”[5] 

  按徐向前在莫斯科签订达成的协定,苏联派出了乌达洛夫等五人专家组于1952年来华,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根据苏联专家组考察后的建议,1952年5月21日军委拟定了《关于兵工间题的决定》,并于7月报请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批准。按照这一决定,中国将利用苏联提供的图纸生产15种陆军武器,具体型制有:枪械6种,即1891/30式步枪,1938/44式骑枪,1943式冲锋枪,1927/44式轻机枪,1943式重机枪,1930/33式手枪,1938式12. 7高射机枪;迫击炮3种,即1937式82毫米迫击炮,1938式107毫米迫击炮,1938式120毫米迫击炮;野战火炮3种,即1942式76. 2毫米加农炮,1943式57毫米反坦克炮,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高射炮3种,即1939式37毫米高射炮,1938式76. 2毫米高射炮,1939式85毫米高射炮。[6]1953年起,中国开始正式仿制苏军武器,逐步实现了武器装备国产化。 

  另外,按照与苏联达成的协议,到1955年底,我国共进口和接收苏式各种枪80余万支(挺),火炮1.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辆3000多辆,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机1. 2万多部,舟桥15套,主要工程机械500多部,防化专用车100多辆,以及各种弹药和配套装备。[7]陆军(步兵)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变化: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加强,地面炮兵装备了当时先进的苏式122毫米口径榴弹炮和“卡秋莎”火箭炮;高射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只有16个城防团,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发展到 5个野战高炮师、近 70个野战高炮营和数十个城防高炮团。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有的军都没有队属炮兵团和坦克团,步兵轻武器是所谓“万国牌”的杂色武器,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所有的军都在编制内有了军属炮兵团,有的还有军属坦克团和师属炮兵团,个别的师还编有自行火炮团。步兵轻武器统一换装苏式武器。装甲兵和工兵也有明显发展。人民解放军陆军现代化建设的明显改善和加强,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重点发展空军,高瞻远瞩,在苏联帮助下,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 

  1949年6、7月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分析认为,必须渡海解放台湾,而渡海作战的关键必须有空军、海军和内应。但现有的空军力量太弱,难以担当渡海作战的重任。因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加快建立空军的步伐。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空军的问题。毛泽东在信中说:“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指苏联)学习六个月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周恩来随即着手进行组建空军的各项实际工作。朝鲜战争爆发以后,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在《制止美帝国主义对亚洲的新侵略》一文中又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建立了强大的陆军。……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我们这样做,说明了我们对于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是有准备的。”[8]毛泽东主席在《人民空军》杂志创刊号上为空军建军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9]这一题词,对人民空军的任务作了完整的表述。 

  至此,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空军的决策已经十分明确,并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付诸实施。空军党委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建立领率机关以后,立即着手制定空军建设的方针和第一个四年(1950年至1953年)发展计划。由于建设方针和发展计划得到了积极的贯彻执行,终于在较短时间内使人民空军迅速地发展起来。 

  中共中央、毛主席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条件,确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争取苏联政府的援助,尽快建立第一批航校。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电告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在同斯大林会晤时提出:需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装备,请苏联派出专家来华协助创办航校。苏方表示同意后,8月1日,中共中央即派刘亚楼率王弼、吕黎平等人去莫斯科商谈具体事宜。最后达成如下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2所轰炸机航校、4所歼击机航校),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1949年10月6日,毛泽东批准了创办6所航校的方案。对航校校长的人选,空军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并报请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批准;各航校的政治委员,由于当时空军缺少合适人选,于1949年10月21日报请中央军委从各野战军中选调。毛泽东主席批准了这个报告,指出:这批政治委员必须认真挑选最适当的人来担任,要各野战军提出所需人数3倍的名单交中央军委挑选。各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批示,共提出19名预选对象,中央军委从中选定了7名。6所航校仅用五十多天就能建立起来,主要是由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1949年至1950年期间,仅批阅空军有关办航校的请示、报告就有49件。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归来路过沈阳时,特地召见第4航校校长吕黎平,听取了他的汇报,指示要加速培养空、地勤人员。[10] 

  1950年一、二月间,当时空军面临着既要组建部队参加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又要担负要地防空任务,原定的培训空、地勤人员的计划已感不足。为此,毛泽东主席曾经当面指示刘亚楼,必须迅速增强空军力量。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空军采取了扩大航校培训规模的措施。空军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建议:将2所轰炸机航校由原计划训练2个轰炸机团的人员,扩大为训练4个轰炸机团的人员;4所歼击机航校由原计划训练5个歼击机团的人员,扩大为训练7个歼击机团的人员。这项扩大计划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后,中央军委随即电令各野战军、各大军区继续为空军选调学员2548名,其中空勤学员884名,地勤学员1664名。同时,还电令华东并山东军区、各野战军前委,选调军事、政治、后勤的营、连干部351名到各航校工作,充实干部队伍。1950年5月,为了解决航空兵部队所需团以上指挥干部的问题,空军向中央军委建议采取紧急措施,再次扩大航校培训员额,迅速从陆军选调一批符合条件的营、团干部入航校学习飞行。列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刘亚楼把这一问题又当面报告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在会议期间即口头指示各大军区负责人迅速如数选调。各大军区连同空军本身很快选调出符合飞行条件的营、团干部93名。空军确定17名学习轰炸机,分配到第1航校;76名学习歼击机,分配到第3航校。[11] 

  组建航空兵部队所需的飞机装备,同组建航校时一样,只能向苏联购买。当时苏联是新中国的唯一能够提供作战飞机的盟友。1950年1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参加中国党政代表团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谈判时,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拟制了组建航空兵部队的初步计划,向苏联政府订购各型飞机586架,其中拉—9歼击机280架,图—2轰炸机198架,教练机和通信机108架。为了解决空军的武器装备问题,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曾向苏联斯大林、布尔加宁等领导人发电报、信件32次。1952年2月14日,毛泽东亲自与萧劲光等海军领导人商量,把准备购买舰艇的外汇转买飞机。可见,毛泽东等领导人对人民空军的建设多么重视!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空军边打边建,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建成了一支由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12] 

  在空军部队建设的同时,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我国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始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1949年11月14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副政委王弼与苏联顾问科托夫、普鲁特柯夫联名向毛泽东主席呈送了关于组建航空工业队伍和建立工厂、学校、研究院以及开展修理、制造等计划、步骤的全面建议报告。年末毛泽东主席访苏时也提出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问题。斯大林承诺援助中国兴建大型项目,包括设计、提供成套设备、派遣专家。这当中也包括国防工业和航空工业建设。但当时发展航空工业,确实困难很大,当时确有不少同志主张不急于抓航空工业。他们认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状况又不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穷得叮当响,还去搞尖端航空工业,这不是想入非非吗? 一度暂缓建设航空工业。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一次财委会上,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提出:要积极争取苏联的援助,尽快创建中国人民自己的航空工业。中央财委主任陈云和副主任李富春、薄一波说,还要请示毛主席和周总理,因建立航空工业要花很多外汇,要做许多说服工作。后来何长工把自己的想法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表示支持,又向毛主席报告。毛泽东主席说:“何长工这一炮放得好啊,应该早点抓。”[13] 发展航空工业的问题就马上定下来了。1950年12月下旬,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先后召集两次会议,讨论我国航空工业建设和发展问题。周恩来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五六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搞修理,由修理发展到制造。 

  1951年1月,中央派出以何长工为团长,段子俊、沈鸿为团员的代表团赴苏,谈判援助我国创建航空工业问题。2 月19日,中苏达成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协议,并经周恩来和斯大林批准。这项协定包括援建六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工具、材料和配套件等,以及派遣专家、顾问,总金额为3000万旧卢布。4 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4月18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共中央电告全国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并财委。电报称:“为适应空军建设,根据中央决定,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由段子俊同志任局长。搞航空工业是目前新的工作,具有高度技术性、政治性,今后修配任务重大,现有飞机修理工厂均需很好的加以重新扩充整理,困难很多。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望各大行政区党、政、军及工业部门,应大力予以援助,并及时进行监督指导。” 8 月17日,聂荣臻、李富春写报告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并中央书记处,提出航空工业的建设方针、生产规模及厂址选定原则。建议:对沈阳、哈尔滨、株洲、南昌等地的5个工厂(后改为6个厂)进行适当扩建,作为建设航空工业的基础。周恩来阅批:“拟予同意”。8 月21日,毛泽东主席批示:“照办”。[14]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他的办公室召开关于建立飞机制造厂及飞机制造厂要在3至5年仿制成功苏联雅克-18活塞式教练机和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方案落实情况的汇报会。不久,毛泽东主席批准了这个方案。到1951年底,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航空工业已拥有工厂13个,事业单位7个,职工1.2万人,厂房面积26.1万平方米。中国航空工业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3.根据国家的财力情况和现实需要,适时地、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人民海军。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给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他们把海军建设看作是强大的国防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9年10月10日,毛泽东和朱德在给国民党海军“长治”号军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把建设海军与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联系起来,勉励起义人员“积极参加建设中国人民海军和完成解放中国全境的伟大事业”。接着,毛泽东在给初建的华东军区海军所作的题词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1953年2月,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在为“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5舰题词时,接连5次都题写:“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5]当时,他乘坐“长江”舰自武汉沿长江而下,航行四天三夜,与舰上许多干部、战士交谈,反复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经验教导大家。他说:过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在谈到国际斗争形势时,他又说: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要争气,要认真对付。我们的海岸线这么长,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过去我们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飞机,有了军舰,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干,我们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16] 

      到1953年12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对海军建设的总任务、总方针又作出了完整的表述:“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17]这一指示规定了海军的近期任务和长期任务,指明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大体步骤和基本条件。 

  毛泽东极其重视海军干部的培养。在人民海军建军之初,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把创办海军学校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8月,中央军委派张学思赴苏联考察,并授权他与苏方商谈聘请顾问帮助中国创办海军学校。张学思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了几所海军学校,与苏方达成有关协议后,于9月初回国。10月25日,苏联海军顾问84人抵达沈阳。张学思与苏联顾问商讨后,11月14日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学校教育的初步意见》。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根据张学思的报告,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写了《关于创办海军学校的报告》。报告中除提出建立大连海校的办校方针、教育计划、招生条件和名额分配等问题外,还提到“原则上以安东海校为大连正式海校的基础”,对参加安东海校学习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除从其中选调可以调到大连海校当教员的原‘重庆’、‘灵甫’两舰的海军军官外,可能时还可酌量留下若干给‘重庆’号捞起修复后作骨干,再有余则送华东海军司令部分配工作。”毛泽东主席阅后,于当日批转其他军委副主席审阅。11月22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决定在大连创办海军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以下简称大连海校)。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所培训水面舰艇初级干部的正规学校。 

  早在1950年8月,海军会议就提出要首先培养潜艇干部,并把购买潜艇列人海军建设的3年计划中。10月8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斯大林:“由于中国所处的军事政治形势,为应付可能发生的紧张情况和巩固国防,我们已制定中国海军3年建设规划,须向你请求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望提供作战训练用之小型潜艇2艘,并希望来华之潜艇配备1艘的全套艇员,以便有效地帮助训练,待完成任务后返回苏联。”12月18日,中国政府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在1951年内提供潜艇,并由苏方为我军培训4艘潜艇人员的要求。1951年2月7日,苏联同意于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后延长一年),在旅顺基地为中国培训4艘潜艇的艇员,并拨出两艘潜水艇供培训使用,训练完毕再移交给中国。[18]中国的潜艇部队和潜艇院校开始组建。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人民海军舰艇装备建设从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援助。1952年4月,毛泽东批准了海军建设五年计划,并派海军司令肖劲光前往莫斯科与苏联商谈购买某些战斗舰艇的成套材料、设备,以便在国内的造船厂进行装配制造。肖劲光回国后,当面向毛泽东做了一次口头汇报。随后,毛泽东主席于7月10日致信斯大林,同意苏联政府对中国海军五年计划的意见,同时希望1952年的海军定货能于8月初拨给。信发出后,毛泽东又亲自给斯大林打电话,希望尽快落实两国之间关于海军装备购置事宜。[19]经过多次协商,苏联政府同意将部分舰艇的制造权有偿地转让给中国,由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逐年提出在转让范围以内的军事订货,购买有关材料、设备的半成品和技术资料,由中国造船厂自行装配制造。从1953年开始,中国向苏联购买护卫舰、潜艇、扫雷舰、大型猎潜艇、鱼雷艇等五种型号舰艇的全部技术图纸和一批材料、设备。对于这一部分用国外材料、设备装配制造的海军舰艇,人民海军和国家造船工业部门习惯地称之为“转让制造”舰艇。这种转让制造的舰艇是人民海军初期战斗舰艇的重要来源。通过这种转让制造的方法,也促使各有关造船工厂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一九五四年四月,苏联政府派专家给予帮助。从一九五四年下半年起,五种舰艇的材料、设备分批分期发运到各工厂,有的工厂在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就开始了装配制造工作。这批转让制造的五型舰艇共计116艘,4.3万余吨。[20]这些舰艇的战斗性能相当于国际上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水平。舰艇部队使用这些装备,完成了战斗、日常勤务和训练等各项任务,开始了现代化军队建设的进程。 

    

    

    

 

 

  


  [1]《给总高级步兵学校的训词(一九五三年一月七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 

  [2]《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 

  [3]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中国提供军事技术与中国仿制苏式武器》,《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4期。 

  [4]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798-799页。 

  [5]徐向前:《历史的回顾》,802页。 

  [6]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中国提供军事技术与中国仿制苏式武器》。 

  [7]李峻:《建国后毛泽东国防发展战略思想简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当代中国空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年版,第3435页。 

  [9]《为空军建军题词(一九五○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0]空军司令部研究室编:《空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8-42 

  [11]《当代中国空军》,第70-80 

  [12]《当代中国空军》,第88页。 

  [13]何长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页。 

  [14]《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年版,第663-665页。 

  [15]《为人民海军题词(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 

  [16]《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9页。 

  [17]《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 

  [18]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回顾与思考—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二·上)》,《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 

  [19]晓松:《周恩来与人民海军的初建计划》,《百年潮》2002年第4期。 

  [20]《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出版社,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