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星】经典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 作 者
- 张星星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9年04月01日
- 学科分类
- 国防史研究 人物研究
- 成果类型
- 学术资料
- 发表/出版情况
- PDF全文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986年7月29日,62岁的邓稼先因患癌症不幸逝世,通过几天后举行的追悼会,国内才第一次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称他“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的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他隐姓埋名,默默地工作,甚至对家人也要保密,身后以“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美誉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
邓稼先1924年6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之家,后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来到北京,从小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7年,他抱着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攻读物理专业,不到两年便修满学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年仅26岁的“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毅然决定回国。10月,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易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事新中国的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1958年秋,邓稼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后改为第九研究院),开始从事核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对外联系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卫严密的研究院所和大漠戈壁。
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邓稼先历任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先后组织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迈开了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力量对氢设计原理进行探索,亲自组织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于1984年成功地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的试验。
邓稼先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对祖国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