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在《黄山市志》首发式上的讲话
- 作 者
- 朱佳木
- 发表/出版时间
- 2010年11月26日
- 学科分类
- 地方史研究
- 成果类型
- 发表/出版情况
- 《徽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 PDF全文
很高兴能出席《黄山市志》的首发式。首先,我衷心感谢黄山市政府对我的盛情邀请,热烈祝贺《黄山市志》的出版,并向参加《黄山市志》编纂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和亲切慰问!
《黄山市志》在2003年启动编纂后,提出要我担任该书的顾问。我起初考虑,我负责全国地方志工作,担任一部地方志的顾问,如果别的地方也提出来,不大好办,故再三婉拒。后来,一方面由于黄山市志办同志反复恳请,另一方面由于我也想通过了解一部志书的编纂,对地方志编修工作做一点调研,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便答应了下来,同时表示,要我当顾问,就不当挂名的,要真顾真问。2007年,《黄山市志》初稿完成,召开评审会,邀请我参加。我要来三大本志稿,用两天时间大体翻了一遍,有的章节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并逐字逐句修改了2万字的综述。评审会上,我说对志稿总的印象是内容丰富,材料也比较详实,为进一步修改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用精品名志的标准来衡量,还有明显的差距,不少地方需要重新研究,特别是需要加强主编统稿的力度,继续进行修改和打磨。我建议黄山市志办在会后好好把大家的意见归纳消化一下,再多改几遍,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不要急着出书,进度要服从质量,要高标准,要与黄山市的地位、名气相称,要为黄山市增光,在方志界树立一个高质量的样板。
那次会上,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1条意见。会后,我对《黄山市志》稿的修改没有再过问。最近,听文根同志讲,《黄山市志》已出版,而且安徽省方志学会审稿的专家对它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一部有用、可读、好看的鸿篇巨制,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市志稿。就其内容而言,与本省和全国已出版的优秀志书相比也不逊色。”我作为志书的顾问,听了这些话,自然感到十分欣慰。一般情况下,志书初稿在评议后一年内就出书了,而《黄山市志》从初稿评议到通过终审到最后出书,却用了三年时间。为什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呢?我了解了一下,《黄山市志》初稿的修改工作在这三年里是这样渡过的。首先,在2007年9月的初稿评审会后,召开了总纂班子的全体会议,将与会者的意见梳理出了3000多条(不包括错字、标点),由主编拿出修改方案,调整总体篇目,增补缺失资料,删除重复和繁琐的内容,规范文字表述。然后,由主编和副主编两人承担统改任务,一卷一卷、一个字一个字地改。2008年下半年,主编副主编交换稿子互审,然后送有关单位再审,并填写“审阅意见书”,由单位领导签名盖章,以示负责。2009年,他们在汇总校核各单位反馈意见时,又发现了许多称谓、纪年、数字、计量不规范的问题,于是推迟原定的送审时间,继续进行校改,直到年底才送交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牵头,由市保密局、统计局和安徽省方志办有关专家组成的审稿组。为了慎重起见,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人物志的审定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组长,负责把关。2010年3月,《黄山市志》终审定稿,但他们并没有送出版社了事,而是集中全市区县志办主任、主编,对出版社排印的二校稿又进行了一遍校核,并对发现的错误予以纠正。可见,这三年时间,对于《黄山市志》编纂班子来说是并不宽裕的,是在紧张工作中渡过的;《黄山市志》能在终审中得到好评,绝不是偶然的,是与编纂同志尤其是主编的认真态度、负责精神、质量意识、严谨学风分不开的。
当前,我国地方志事业正处在地方志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国从省到市到县,逐级设立了地方志工作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形成了宏大的修志队伍,其中专职人员约有2万人,兼职修志人员多达10万人。改革开放后启动的首轮修志已基本结束,二轮修志也已全面展开。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后,更使地方志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使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阶段。总之,形势对地方志工作十分有利。现在的问题是,地方志工作系统的同志如何抓住这个有利形势,把二轮修志的质量切实搞上去,为地方志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牢靠的基础。如果说在二轮修志刚刚启动时,我在讲话中主要是督促大家加快启动工作的话,那么近些年在二轮修志已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我比较多地是提醒大家不要着急出书。因为,二轮修志结束的时间大体在2020年左右,时间还来得及。书稿在形成后,一定要用高标准衡量,反复修改,而且一定要一位水平高、责任心强、身体好的主编从头到尾统改一遍。我之所以这样强调志书的质量,缘于志书所具有的“官书”的性质和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缘于新编地方志众手成志的编修特点,缘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也缘于国家对修志的巨大投入。我们每一个修志人都应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要树立了再树立。对于我们来说,质量意识再强也不为过;树立质量意识就是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黄山市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方志编修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宋代罗愿的《新安志》,既是安徽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本宋代志书,也是方志史上的一部名志。明代弘治年间的《徽州府志》和民国时期的《歙县志》,均为旧志中的精品。新中国成立后,黄山市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修志的优良传统。在新编地方志的第一轮修志工作中,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纂出版,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通报嘉奖;而黄山市的修志工作在安徽省又是走在前列的,是全省完成修志任务最早的地市。其中,《徽州地区简志》和《黄山志》,《歙县志》和《休宁县志》,以及《黟县志》,在全国优秀志书的评比时曾分别获得过一二三等奖。第二轮修志开展以来,黄山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再次走在了前列。《黄山志》、《祁门县志》、《黄山区志》、《黄山市志》业已出版,其它区县志也都通过了评审或完成了初稿。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黄山市志》,是在黄山市行政建制变更后的第一部市志,虽然处于二轮修志中,但它并不是续修,而是统合古今的。它较之首轮志书,不仅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扎实的资料,而且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特别是有了对黄山市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历程的详实记述。这些对于保存历史、资治百业、教育人民、对外交流,无疑都将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我希望市地方志系统的同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再接再厉,做好这部市志的发行工作,更要做好市志成果和其他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为黄山市的科学发展服务,为全市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爱乡、国情市情教育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