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郑炜明 陈民镇】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

作  者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9 第二期
PDF全文

[摘要]先生治学广博,文、、学皆擅,在中文化乃至域外文化 均卓有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 的中民族文化的复,即“知己功夫、反求”的 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必史学的关,故首倡“三重据法”、“五重据法”等方法。 更提倡“新,即中国古典学在新代的复,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地代表中 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圣当代中文化展奠定精神基此,学者可以 先成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通人”

[关键词]饶宗颐     中华民族 文化复兴 华学 新经学

[中图分类号]K27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902-0124-13

 

 

先生(1917~2018)字伯濂,又字堂,号固庵,治学广博,文、、学 皆擅,出版著 80 多种, 950 余篇1,在中文化乃至域外文化 均卓有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

2018  2  6 去世,国家和香港特行政区政府的领导人,中外学 界等都高度重和高度价他的卓越A 在全球人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 的学和文化思想乃中民族的宝贵财富。我追随先生身 38 年,深感必 把他的精神承下去。

颐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的中民族 文化的复1994  2 月,他在《·刊辞》一文中就呼吁,国人应该候要 反求己和恢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了。2001  11  2 日,他在北京大学百年 论坛上,更是以《期的文工作》为题作了公开演。下面我介一下 有关中民族文化思想的重点。

 

 

 

 

[收稿日期]2019-01-12

[作者简介]郑炜明,文学博士,高研究,香港大学术馆馆长,文学

博士,清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中心博士后,100084

A 可参《永远怀念敬教授教授治 2018 印。


 

 

 

 

”的

 

 

 

被誉“国学大,但他本人极少提及“国学”一,而向于以 ”指称中文化之学。同,由于史原因,去的很一段期被定位 为带有异域色彩的学家。在他眼中,无所“国学”或“,能延续传统 能在当代重生机的,是超越国界、种族的

”与“国学”的内涵既相叠合,亦有区。无“国学 都是相“西学”而言的”或“国学”自有其特定的研究象与方法,但 并不排斥“西学”方法的借“国学”一来自日本,一般用以指称本国固有的 文化与学。然中国有“国学,日本亦有“国学”,”一词则有其更为鲜明的 文化标签。在之前,已有人提出”一,他此予以特别强调。他 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因此,我独占这词有化。更重要的是, 文化并非人的疆界所能限定,海外人同是中文化的承者,而种族、 言不同的他国学者亦可参与中文化的研究与播,不是“国学”所能涵括的。在 他的主”早已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了。

”是中文化之学的概称,它自然不是否定专门之学,但在”的 境中,我打破学科的界限,更能发挥文化融通的特性。眼中的 ”并不局限于某种专门的学专门的思想,不以偏概全,如将易学或宋明理学 作中文化的全部“不能只思想,史子集四部未可偏2。他所称的 实则涵盖中民族各族的文化与学,与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主相照 在研究族所的同也关注藏、、瑶、 化。藏学也是他常关3前曾促成黑 学、大学术馆位参族文化救开研究 理、满语究、满语专业人才培养等 的工正由国学国学”相契, 2013 年欣国学名誉也是一答国学名誉 地研究起步,注意地域文成部 位,他曾强调    的一部分4 ”研究亦不可忽视边缘或地方的史文化。

想,在其所创办的大型学集刊《刊辞中有 具体表述:

文明是屹立大地上一个从未断的文化合体,尽管桑,


经过无数纷扰、割据、分与合相史波折,却始保持她的连续性, 像一条浩浩荡荡滚滚奔流。至于今日,和早已沉淀在史断中的 巴比、埃及、希腊等古老文化完全不一。中国何以能够维持七八千年 延不断的史文化,光一点,已是耐人味而不容易解答的课题

从洋以来,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 使得多知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 “知彼”的工作没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却甘自抛在,应该 是反求己、回是岸的候了。

近期,国内涌起追求炎黄文化的潮,在北京出不少新刊物朝着 一路向,企找回自己的文献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真。亡羊牢, 似乎尚未5

写作此文, 1994  2 月。20  90 年代“文化”、“国学”交 起,即“追求炎黄文化的颐强调反求己,认为应 重新找回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今日的“文化自信”遥相呼颐虽经历 “五四”以来的文化向,后更期身香港这样的国性城市,且与海外学界有 密切的交往,但他本位文化的守始是明确的。如新文化运以来,去蔚 为显学的学已学妖孽,而“幼嗜文学,寝馈萧,在 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之后,授《文“以此书讲授上庠三十年6,并 以此”之字的重要来之一。面命运的“文学史家直以冢 中枯骨目之7亦始终为赋学的振而奔走,并以帛、敦煌写本等新材料 为赋学注入新的活力。

颐对”的倡创办,与“文化”、“国学”自有相契之 ,但此刊所形成纵贯中国南北乃至的学术阵营,吸西方和学名家, 刊布了众多优质文,从 1~10 看,格局比宏大,而且与当内地的“国学 相比,似有着更冷静的心与更广大的愿景。

之所以以”的角来审视文化,与颐长期在海外(尤其是 众多的地区)游、教研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对东史文化有持的研 究,涉及新加坡、来西、越南、甸、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诸国。尤其是

1968  6  1973  10 月,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首位座教授及 主任,更是投身于亚历史文化的研究。五年的光景,对饶的学生命 而言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由于受到当新加坡学的限制,颐颇有拳脚 施之感,但他由此也深切体会到中文化在海外人世界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他曾回道:

我在新加坡心情不太好。那个候,新加坡中国文化…我在那


里做唯一的一所大学即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而政府却根本不提倡中国 害怕 非常怕。代的转变非常有意思。我不能再住下去8

20  50~70 年代的中国文化研究一度荣,而任教新加坡期 适逢由盛衰的当口,学的缺失以及大中国文化的排斥令他抑和 失落。他弘文化的理想不但实现,而且眼睁睁地看着中文化被挤压,内 心无疑是焦灼的。在此期他的两部主要集《冰炭集1972 与《南征集》

1973 定)记录了其心路《冰炭集》卷首云“胸次冰炭,南北阻关山 我愁哪可解,一一寒”他的“愁,不是文化愁,同也是文化的 深重忧虑集取名“冰炭,心如冰炭,寒交集,正寄寓当的心境。当然, 新加坡的建成就是极肯定的:

自古人于海外立国,而能国之林,不以幅之小而降其声威, 不以人口之少而减其盛美,孰有如今日之新加坡国乎9 坡学佳,但新

投入情。除了续编撰此前已稿坡古事 访洲、文碑马华文碑刻系10将明天 1622 地区刻系年考金石研究之嚆矢11。此 国家文化尤其是的事迹展开了一系12

人世界”、华语”之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当与此相关。他认为”超越国度,直指文化内涵,因此从事中 化研究的学者可把已存在于海外的中文化入研究范13在他眼中 位意的基字,他在《新加坡古事》的小引中指出“夫河山有表里,文化 亦有表里强调“立国之道,有不可动摇者,以文字久之根柢,国之灵 魂系焉9在《学》刊辞中强调文化是“一个从未断的文化 ,而根据他的研究“中国文化是以文字为领导14,中文化的连续性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博大精深的字体系:

世界古文明的文形成程序都要经历 pictograph 程,如 、埃及、赫梯等古国,但为时不久,便行不通而于消了,无不改 加深  核心是字,而且成中国精神文明的旗15 眼中,字是中文化的承者,是中文化延不的一个重要因

素。它可以超越种族与国界,并成文化立身的根本”的研究,亦自然 华语根柢。


 

 

 

 

”研究的方法

 

 

 

治学广博,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学没有其一以之的主线。他曾 “决定一切学的关有两点:一是材料,一是方法16他一向注重材料与 法的17,故其方法又是以材料的。

(一)语言文字为根基

强调“中国的学全是以文字学和文学做根柢,没有西其 他都是空的,并指出“我研治问题言上追上去,清代朴学的重要特 征就在于非常重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这的功夫,认为这是一切学的基 8pp.64,90~91认为“近日学之弊,在于学之根底未深,文学之修养不足而 遽以言史18将中华语”研究的基石。同也是从事学 研究的根基所在,如他通甲骨、金文、帛等出土材料研治文字之学,通 字研治声韵之学,通出土文献及域外文献研治训诂之学。他在《殷代卜人物通 考》一的自序中指出“不明故,不甄典制,不通校勘,不文例,而欲尚 古,譬诸绝至海,其道奚由19由此可其治学旨趣。

(二)目录学为津梁

服膺清人王“目之学,学中第一要事”的看法,他曾指出: “我的很多学的开展,第一把匙正是目”,“我做学是很重根柢的…… 熟    使                 8pp.48,78学有辨章学、考源流的作用,予人“一个纵观全局的眼力,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4p.27,可学海津梁。的起点,正是 完其父未竟的《潮州文志是地方文志,但他可藉此博涉四部,确立了治 学的基本格局,此后他撰《楚辞书录》、籍考》诸书,也是从目学的角度找到 了打开楚辞学、学之匙。

(三)从“三重证据法”到“五重证据法”

 1982  5 月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夏文化研会上, 表开幕式致辞,提出了“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的研究,三个方面合起 “三重据法A 颐这一看法是针对夏文化的探索而的,他认为大家都 把注意力集中在田野考古中探索夏文化的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甲骨文

 

 

A  稿以《“十干”与“立主”殷因夏礼的一、二例为题载《文汇报1982  5

 11 日。后以《三重据法十干与立主(附补记)收入《二十世文集》卷

1《史溯(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版


 

文字材料也是有特殊价的。在合,他尤其强调甲骨文的重要性“我一向提

倡三重材料,其中一是甲骨文,由于向来治古史者注意出土物,于甲骨记录 采用者不多,此项资料犹未能尽其用20

王国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二重据法。在此基 上,颐进一步“三重据法,即将“地下之新材料”区分有文字的 材料(如甲骨文、金文、简牍)与没有文字的考古迹、物两大,他强调“余 所以提倡三重史料,王静安增加一种者,因文物之器物本身,与文物之文字记录 宜分别处理;而出土物品之文字记录,其直接史料,价更高,尤应强调它的重要 ,并一步指出“一、尽量运用出土文物上的文字纪录,作我所的三重 的主要依据。二、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史背景,作深入的探 究。三、在可能范下,使用同代的其他古国的事物行比研究,经过互相比勘 之后,取得同事物在不同空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21

这实际上已“五重据法”的原型。此后一步的表述“我个人 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只可帮助问题,从比推理取得一种相关得的理解,但不是 直接记录的正面据,可作 ,而不是直接史料。民族学的材料,和 我所采用的异邦之同、同例的古史材料,同地作可,欲作正式 据,恐尚有讨论之余地。如果必要加入民族学材料,我的意宜再增入异邦的古史材 料,如是五重22

颐对民族学料和异邦古史料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能作为间 据,不同于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考古三大直接据。从“三重据法“五重据法,反映了他出土文献的敏感和野的广,他往往利用甲骨文、 金文、简牍等新材料,同又将野放至域外材料,不但体于他的史 学研究,亦体于他在文学、宗教、学、艺术史等域的求索,可以说贯穿于其 ”研究。

(四)史学上的关联主义

在《学》刊辞中,及方法问题

所欲揭向,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方面,探 讨历史上重要的突出事件,求它的生、接的先后次,加以疏通 整理。二是横的空方面,注意不同地区的文化元,考察其交流、 播、互相挹注的史事。三是在事物的交叉错综方面,找出它 条理因果关系。我一向所采用的史学方法,是重“三点,即掌 焦点、抓重点、发挥特点,尤其特用力于关性一。因唯有 做,才能够说问题而取得深入的理解。Assyrian 文法上的关系名

Relative  Pronoun)有一 Sa)字,具 WhomWhat 等意,我


史学是主的,我所采用的,可是一种Sa”字,有如佛家 的阿字5 此即史学上的关治学,主张贯时间、空以及研究象的因

果关系,注重揭示事物的展、空上的交互影响以及事物的交叉错综系, “上下古今、万界万物,都是互相牵连23简单就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而反映在他的学研究中,往往有广大的格局,上下勾,而不限于一一地 一物。此即他在《文文学史集》一的小引中所称“平生学,喜以文化 方法,,原始要,上下求索,而力24具体而言是从时间 个方面加以理解23p.30到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注意“运 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为辅助的史料,指出它在史某一问题上关性的 是我的着眼点与人不同的地方25一向认为一切文化域的研究, 皆文化史范畴的研究,故需要具史学的角度26之所以从关性的角度出,也 是由”自身的多元性与复性所决定的。

 

 

 

“新”的倡

 

 

 

颐认为经学是”的核心27传统学是儒学的核心,而儒学 又是中国国学的核心。但他心目中的学,与传统有些不一应该说他是拓展了 统对经学的定和范畴。在新的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想。2001  11  2 日,他在北京大学百年论坛作了题为期的文工作》的演  21 的中文化予以展望:

若干年来,由于出土册的丰富,我亦曾多次提到未来 21 纪应该 是重新整理古籍的代,在已正式 2001 年,我充信心地 21 将是我国家踏上一个“文”的…我们现在生活在充 、生机蓬勃的盛世,我可以考重新塑造我的新学。A 的一个重要背景是: 21 以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中

明探源工程”初步启,中国早期文明的探索入全新段;郭店简业已刊布,上博 曙光初露,国竹及中文化的核心内容,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颐认为“新材料引古旧的问题代的予。我不要辜地下的宝物和考古

 

 

 

A 的内容以《期的文工作为题收入《21 :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文集(北京大学出版 2002 年版, 25~30 。后以《新学的提出期的文 工作》为题收入《二十世文集》 4经术、礼(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版


家的恩惠28基于此,高屋建瓴,力在新的情下确立新的学体系。 界上的主要文明都有自己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他 Bible28 文化自先秦的“六开始,也有不断展的典宝藏。颐对的重 自是出于其守本位文化的一,但并非一味地保守,而是从世界文明出 文化自身的体经书是我的文化精的宝,是国民思模式、知 的基;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不江河的著。重新认识经书 的价,在当前是有重要意28也正因如此“新于中民族的 大复、精神文明的建乃至“文化自信”均有特殊意

自幼熟稔典,他深知”在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早 1979 年在 法国高等践研究院宗教部学期,他发现法国世界文化典翻大型目中的中 国典籍只有《楼梦》、《三国演,流下了眼泪“我完了!没有人知道我 的文化源是《五29颐为师的著名道教研究家施舟人看在眼里, 年之后,他“五工程而奔走疾呼,欲将“五译为、法、德 西班牙、俄、阿拉伯、希伯来、印地 9 言,便是受到了 的影响。

的眼光并不止于传统经学,而是试图在新的代背景下建立一套更 面的、更能反映中文化全貌的“新。其“新”表在:文本的重新整理与 研究,并注意出土文献的新材料;重新界定典的范,而不局限于儒家一系,强调 儒道相,各家并重,且重文本的思想性;适新的代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重新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颐强调

”的重要性,由于的是常道,立起真理准,去衡量行事的正 确与否,取古典的精,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相 ,人与人系取得和的境界28 ”之思想性、道德意现实,由此可。那么“新”具体

何构建呢?提出如下几点想:一是《雅》之训诂书不必列为经书;二 是与《尚》具有同等代和史价的文献,如一些篇而重要的《逸 》的部分篇章,可作《尚》之羽翼;三是言之如《国》等,多保存古 的微言大,亦可入;四是“思想性重要的出土文献,可一些像王堆的  ‘五  ;五是《老子》、《庄子》等已被”的道家典,也需要 经书28pp.10~11

”是能全文化内容于儒家 也不限于世文献。所主于思想典,且能较为 反映期思局与的想2 是在提倡我要确定一大套包含着儒子百家及传统经史子集


 

四部范畴内的著作典(笔者曾先生,他指或可包含一百数十种著名古籍,如

可包括《老子想坛经《楚辞《梦溪笔《天工开物等各方面的著作 以此民族文化可永于后的“圣,亦即我国民族文化的典。在此基上, 颐还提出可合出土文献,撰一部新的《

提出“新,不但基于其一强调本位文化的旨趣,同基于其着 眼于现实的人文关怀在演中指出经书对现代推精神文明建,有 极性的重大作用,人比《五五常“把《列在前茅,以致和,所‘保 合太和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 平常的道理,是人与人之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文明的 在科技先的代下,更当发扬光大,以免把人沦为的俘28p.12颐认 “当前是科技带头代,人文科学更增加它的重任,到底操是人,

  的学  的学是同重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认识自己,自大与自 都是不必要的,我的价判断似乎应该建立于‘自 ‘自尊 ‘自信 三者 的互网之上,而以‘求是 ‘求真 ‘求正 三大广的追求,去完成我 28p.15

之所以强调“新,其为饶心目中的中文化“文的。 多次 21 将是中国踏上一个“文”的代,1998  12 月在香 行的传统文化与 21 ”学会上,他便指出近 20 年的考古新发现,特 是大批楚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 21 的中国来一“自家的文 以代替上一世由西方冲而起的新文化运 1999  10 月于武大学举办 “郭店楚”上,萧萐父先生对饶解深表同,并做 一步的阐发30西方的文,其契机正是立足于古典的出新,而当下中

文化也面临类似的拐点。在眼中,文化复是民族复中之,甚至在相

当意,民族的复即是文化的复31仍是我辈继续为之努力的目

 

 

 

“通人”的培养

 

 

 

融、博大的特征,在培养人才方面,极力主承和研 究中文化要有“通”的意“中国的传统本就重‘通古今之,究天人  ,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家。‘通 ‘究 之道要付出极大心力和极多 现实上的自我13

近代学科的划分愈加密,自然适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但分割过细,又容 易抹文化会通的一面。譬如在中文化中曾居于核心地位的礼学,因学科分


 

割、文史哲的行区分而边缘化,体在教育中,是学生在中文化通方面

的缺乏与知识结一化。因而培养“通人,他以此要求学生,同 本人也是朝着一方向去践的。

〈神田喜一郎全集〉推荐辞》中指出“近代学求精深,人人 各以家自;其极也,有点、线之学,而乏全体大用之效。至于今日,式微已甚, 是以文、史分歧,道、,其几如枘之不相入;能一以之,明其 践之者,殊不多32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的价,实际上也反映了 的旨趣,即强调消弭文史、道的隔,除了要有家之学,要有“全体大 用之效。他便是一位“通人

的成就,与家学的沾不无关系“我有五个基来自家学:一是家里 我写、填,写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学;四是儒、、道;五 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4p.2五个基可以概括道的通、朴学的研究 方法乃至文与作,它奠定了坚实根基与广大格局。 视语言文字的根基,乃至于后来熔学、文、艺为一炉,都不无家学渊源的烙印。因 此,颐对家学底“我认为,家学是做学的方便法。要做成学

‘开  十分重要,要小孩心里天地广,幻想,造自己的世界,同 要注意引少走弯路4pp.2~3家学之所以可,在于境的熏陶与初步的 这对孩童的求学至关重要。因当下家学的缺失而深以憾。家学的氛 求,那么如何臻于“通人”之境呢?他指出“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 限,保持广泛的趣和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内的方面做起,如我年 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潮州研究象。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曲、陶瓷等 都做,特注重不同的关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13

并不排斥家之学,而是主学者可以先成家,而由小及大、由此 及彼,要有关的意(正照其研究方法上的关,以“通人” 成就“通人”需要有一定的机,也要付出极大心力,不能浮躁,然是一个更高 次的追求。又是与中文化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而非漫无目的地分散趣与精 力。颐虽然只上一年初中便学,其学来源于家学,但他十分注重 ,他由少至老曾向各域的教,如他曾从蔡梦香先生学习书法,从 生学习绘画,从王慕(王弘愿)先生学古文(可能包括佛学中的密宗知 从容心言先生学古琴,从印度学者白春父子学梵文和吠陀典,60  法国跟从大学者蒲德侯先生学古巴比楔形文字,益多,从而拓展知识结 成一代大家,殊非倖至。

是拓宽视必由青年清儒 孙诒著作深,他将孙诒让视己学最早


 

是最恒的指人,》、》、礼正诸书

学、化、 14 亭林学 炎武万卷行万里路的并身行,他治史地 利病他也看了 我从的治模与懂得应该的。 使才能开拓学4p.4 治学主便不无。王敦煌 学、大其学家20 学者可指王堂先生,后半举饶堂先33王、 二氏 20 中国学的典范。他的共同特点,便是诸领域的融会 通。

之外,亦注重文、艺对个人学与才情的滋养。古典 文学的修养,认为“一切之学必以文学植基,否则难以致弘深而通要眇34“文学 好,就不怕其他不好35里的“文学,既指文学研究,也指文学36 指出,在的学生写一本没有问题,但很多却没有法写古。他同前人所 “不通一谈艺诗词作与评论常互体用8p.94而中国传统文化正藏于 古代文体之中,不掌握它究有所隔颐还事,他自字,一 个重要原因便是追慕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双携的取向“学与相倚相需之理, 于松雪之与霅溪,可得一。故知非学无以养,非无以学。余之揭‘学   ,盖有得于翁,示私淑之心而已37有感于学、“自专门之学

,学艺术,也就分了家23pp.150~151他主研究要与文艺创作相合, 如他在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便要求学生写作旧体文;教授艺术史,也会要求学生能 手,能从事艺术创作。自己也是这样 , 如他研究敦煌画,亦汲取敦煌 画的精入于笔下,此即其所“学互益4p.214

 

 

 

 

 

 

做学以考实为经,以梳理源流脉络为纬,所以他晚年提出求 真、求是和求正三个事的准;他很少大理,即使有也是微言大的, 地藏在字里行A  他所做的一切学研究、文学和艺术作,其

 

 

A 例如颐讲香港史,是一地反殖民主义历的,但他把述几乎全部收藏在他

的考里。参见郑炜明、香港史研究略》,范大学学(社会科

学版2018 年第 6 期。


 

了多元一体的中民族,如何在个早已全球化的大代里,把我传统文化

承好和发扬好,民族文化的复,做出了具有示范性的践。 20  90 年代已期中民族大的文化复即将来,他以

且极具展的眼光,提出了”的主:因”是全球化的;而文化本 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包括参考外族和 学的田野调查手段在内的“五重据法,其实这也体了他的文化史:立足 本位,融通中外和古今。在传统文化本位的承方面,他又提出了“新,大大 超越了以儒家核心的局限,涵盖儒子百家和代四部的著作,根本已构成 了一种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典建力呼吁。而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主要培 “通人”人才。些都是的宝贵财富,它既可帮助我 本位民族文化自信心,同也使我们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渊源和流有所理解, 而因此全球化会展得更合理。得他 20 八九十年代就曾跟我说过“全球化之 中如没有了中文化的元素,那就肯定不是全球的

”是内化于生命体之中的,它并非局限于本的僵化学,而是 活的、可以践的。在他心里,中民族文化中的文、、学之会通无碍, 可成己化人。本文上面提及的的有关思想,也仍会在一段不短的时间 有着参考的意

 

 

1郑炜明、胡孝忠教授著作目齐鲁书 2014 年版,第 1

2口述、郑炜明笔整理《求    求正文化之学》,《人民日

2017  8  16 日。

3]黄杰教授与藏学研究》,《国学新野》2011 年冬季号。

4陈韩堂清谈录,紫禁城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5

5刊辞》,学》第 1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堂字》,《固庵文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7

7《序,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 年版。

8述,胡明、李瑞明整理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5~66

9《引》,《新加坡古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0《星马华文碑刻系年(》,《新加坡大学中文学会学1969 年第 10 期。

11王素《略谈选堂先生对东亚华文碑整理的功从〈星马华文碑刻系年〉 郑炜明主学与第二届香港大学术馆成立十周年 典国文集,上海辞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05~111

12苏庆华教授与研究,林伦伦研究》 2 南大学出版  2012 年版,第 139~148

13]肖光、郑炜《独家专访饶在要培养通人,太,人民网,http://

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330/c1003-29180639.html2017  3  31 日。

14字与》,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20


15《符·初文与字母——,上海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4

16口述、刘整理《甲骨文研究断想为纪念于省吾先生百年辰而作》,《史学集 刊》1996 年第 3 期。

17]曾堂先生“三重据法”浅析》,学》 910  1,上海古籍出版 2008 版,第 34

18《序,李田意《中国史籍类选,香港友出版社 1977 年版。

19《序《殷代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20《古史的二元》,《首都范大学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4 期。

21《古史重建与地域扩张问题,唐晓锋等主《九州 2 ,商书馆 1999 版,第 2122

22三重据法——十干与立主之《补记二十世文集 1《史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版,第 17

23]施议对编《文学与神明:颐访谈录,生··新知三联书 2011 年版, 31

24《小引《文——文学史,台湾学生 1991 年版。

25《我和敦煌学世林《学林春秋——著名学者自序集,中华书 1998 年版,  597

26郑炜论饶先生的,林伦伦研究》 1 南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08

27]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中华读书报2010  8  13 日。

28《新学的提出期的文工作陈韩曦主《梨俱 读饶 ,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29]朱《施舟人:不要什么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新出版2011  9  2 日。

30萧萐《郭店楚的价和意,武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 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

31口述、郑炜明整理《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人民日2013  7  5 日。

32《推荐辞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日本同朋舍 1983 年版。

33池田温学者》,二十世文集》宣册。

34堂教授校委《后序《固庵文教育出版 2000 年版,第

279

35]胡《古典今,海天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11

36]吴承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8 年第 4 期。

37雄主艺术港国 20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