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王柏中 付广华 欧阳常青 罗彩娟】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作  者
王柏中 付广华 欧阳常青 罗彩娟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8 第五期
PDF全文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发展实现大

跨越,由原来的“经济末梢”成长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民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民族

团结铸就模范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持续发展;文教进步成就新高度,文化建设实

现飞跃发展,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边境稳定迈向新境界,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深化,边境文化和谐

共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成功实践,形成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教进步、边境稳定的新

局面。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教进步?边境稳定

[中图分类号]K27;D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8)05-0020-13

1958 年 3 月 5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之后,曾将 3 月 15 日定为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1978 年,为了激励各族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将百色起义爆发和广西全境解放的 12 月 11 日定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沿用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西部

大开发以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

广西的成功实践,使全区 5600 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

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教进步、

边境稳定的新局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的区域经济实现了跨

越式发展,不仅经济总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很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了大发

展、大跨越,凸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949 年以前,广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进行了大规

[收稿日期]2018-05-06

[作者简介]王柏中,历史学博士,教授;付广华,民族学博士,研究员;欧阳常青,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罗彩娟,人类学博士,教授。作者均来自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530006。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21 ·

模的经济社会建设,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经济发展总体上仍较为

滞后。1957 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仅为 23.6 亿元。

[1] 自治区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经济

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由战火纷飞的边疆成长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中

国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2017 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已达 20396.25 亿元 [2] 。地

区生产总值的大跨越,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提

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大跨越的同时,经济结构也逐渐得到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

期内,农业一直在广西区域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逐渐形

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一度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些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

速,逐渐成长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17 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为 2906.8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9297.84 亿元,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 45.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8191.54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0.2%。虽

然第二产业仍然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但第三产业已经迎头赶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

49.8%,超过了第二产业的 41.9%,更是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的 8.3%。

[2] 上述数字表明广西区域

经济结构在逐渐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广西主要“把发展农业作为重点”。“一五”计划期间,在广

西地方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农业的基建投资为 1.04 亿元,占同期地方基建总投资额的 38%;建

成了平南东平水库、桂平金田水库、南宁老虎岭水库以及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

[3] 1957 年农业总

产值达到 18.97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7.8%,

[1] 达到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然而,当时农业发展仍处

在粗放阶段,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成效显著,大藤峡水利枢纽、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落久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大水利枢纽

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大面积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 50%,农业科技水

平持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高达 95% 以上。同时,广西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美

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更为难得的是,广西还非常重视农村能源建设,注意将能源利用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A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满八桂”

造林绿化工程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从大趋势看,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农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

下降,但农业经济一直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2017 年,广西全区甘蔗产量

7611.69 万吨,蚕茧产量 39.59 万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水果产量 1701.30 万吨,蔬菜(含

A 指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业和林果业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模式,即猪产生的粪便、尿液等成为沼气的来源,

沼气可用于做饭、照明,沼渣可用作水果种植的有机肥,由此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经济模式。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22 ·

菌类)产量 3086.85 万吨,成为“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肉类产量

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 403.8 万吨和 379.08 万吨,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 值得肯定的是,广西还培

育出了榴花白砂糖、南方黑芝麻糊、甲天下乳品、金大叔三黄鸡、梧州六堡茶等一大批名牌产品

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指明了路径。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广西各族人民的收入普遍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7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11325 元,其中,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3237 元。

[2] 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按照每人

每年 2952 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7 年末,全区农村贫困人口 246 万人,比 2016 年末减少

95 万人;全区贫困发生率 5.7%,比 2016 年下降 2.2 个百分点。

[2] 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步伐加

快,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

的生活明显改善,获得感稳步提升,实现了从极度贫困到小康生活的巨大跨越。

总的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除了个别年份外,农业经济一直是保持稳定发展

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特色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三)工业经济支柱作用凸显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并没有像全国一样优先发展重工

业,而是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和相应的能源工业,贵县糖厂、桂平糖厂、桂林

化工厂(松脂厂)、南宁肉类联合加工厂、面粉厂、电厂等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据统计,

1957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为 8.43 亿元 [3] ,约为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工业发展滞后,基本上处于

附属地位。到 197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20 周年时,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 69.91 亿元 [1] ,是

1957 年的 8.29 倍。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全力打造“14+10”现代产业体系

A ,加快推进工业跨

越发展,工业总量逐步扩大,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一是基本建立以食品、饮

料、纺织、木材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形成了以桂北果蔬加工、桂中南现代中药加工、

桂东南畜禽产品加工、桂南水产品加工、桂西木材加工、桂西南香料加工产业带和以南宁、崇

左、柳州、来宾为重点的“甘蔗加工工业区”。二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柳州汽车和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玉林装备制造(内燃机),百色生态铝及北海、南宁、桂林电

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工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三是工业园区大

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县(市、区)工业园区全覆盖。千亿元园区从无到有,南宁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柳州汽车城、钦州石化产业园

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迅速成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境、跨省合作园区

加快发展,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柳州园、桂林园)等产业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

据统计,2017 年,广西全区工业增加值为 7663.71 亿元 [2] ,不考虑价格上涨因素,是 1957

A 广西“14+10”现代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

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 14 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

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

造、养生健康 1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23 ·

年的 909 倍多。虽然工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仍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

要引擎,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总的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工业经济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初期以轻工业为主

逐渐到轻工业、重工业并重。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且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增

长中的支柱作用凸显。

(四)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提高。西部大开

发战略实施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广西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会展等生产

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涌现了一批业态突出、特色鲜明的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195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刚成立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处于无足轻

重的地位。1978 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仅为 19.03 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2.91 亿元,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4.43 亿元。

[4] 经过 40 年的发展,到 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产业

增加值为 8191.54 亿元 [2] ,不考虑价格上涨因素,是 1978 年的 430 多倍。在为数众多的各类服

务业中,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内部结构,对区

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服务力度不断提升,成为吸纳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极大

地推动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新兴服务业的投资不断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更加紧密,生

活性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金融等为主体

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战略支撑产业,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其中,南宁市在成为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以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逐渐打响了“南宁服务”

的品牌,已成长为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在南宁核心区的带动下,南

北陆路通道服务业集聚带、西江黄金水道服务业集聚带、沿海开放通道服务业集聚带“三个功能

带”的发展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的来说,过去 60 年是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 60 年。改革开

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由原来的“经济末梢”成长为改革

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链接“一带一路”

的门户,成为民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典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广西将紧抓“一带一路”发展

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力争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民族团结铸就模范区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

佬 12 个世居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24 ·

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区情的政策措施,细致、深入地开展民族工作,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一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国家基本政治制

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

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与完善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

业。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

1951 年 1 月,广西第一个乡一级民族自治区——岭祖瑶族自治区在蒙山县成立。此后,在中

央民族访问团的帮助指导下,广西进入了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期。1952 年,中共中央

发布的《关于广西实行区域自治与发动群众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

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以利民族隔阂的消除,民族团结的加强”。 A 据统计,从 1951 至

1958 年,广西先后建立 1 个地区行署级民族自治区,7 个县级民族自治区,18 个区级民族自治区

和 260 多个乡、村级民族自治区。

[5]

1958 年 3 月 5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成为继内蒙古、新疆之后的第三个省级自治区,标

志着广西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后来,由于受到“左”的

思想的干扰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破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

贯彻执行。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广西民族

自治地方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先后建立了 5 个自治县,同时瑶族、

苗族相对聚居的凌云、西林、资源 3 县享受自治县待遇,因建立地级防城港市而撤销自治县建制

的该市防城区和东兴市继续享受国家对自治县的经济政策。1984 年以来,广西还在杂居散居少数

民族地区建立民族乡。截至 2017 年底,在广西共有 12 个民族自治县、3 个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

的县、59 个民族乡,各族人民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民族自治地方设置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民族法制体系建设也在逐渐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开

展地方自治条例制定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 12 个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

治法为核心、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匹配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

系”

[6]

,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广西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有

关政策,努力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

从科技发展上看,广西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技创新基地不断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全

区专业技术人才在自治区成立初期约有 3 万人,2007 年增长到 98 万人 [7] ,目前更是注重加大

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力度。广西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出台了《广西重大科技

A 《广西民族工作档案选编(1950~1965)》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1998

年编印,第 345 页。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25 ·

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着重加强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类、工程中心类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

区科技厅牵头支持科技创新,增加资助经费,为全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强保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2015 年自治区党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

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为主

题,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八个一批”、 “十大行动”。 A 自治区扶贫办建立扶贫信息“五级公开制度”

(区、市、县、镇、村),重点公开发布扶贫信息,2017 年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

2672 条,发送用户达 6 万多人。

[8]

广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2017

年来,广西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特色种养业培育、鼓励企业

参与工业扶贫开发、农村电商发展、教育帮扶、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卫生帮扶 8 个实施方案。

(三)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自治区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政策水平高、专

业知识丰富、作风务实并且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干部不多,少数民族干部更是稀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自治区各级

党委、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截止到 1956 年底,“全省已有少数民族干部

4.8 万多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 25%。其中省级 5 人,地级 34 人,县级 600 多人,区级 5000 多

人”

[6](p.174)

。“文革”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再次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广西先后出台了

《关于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意见》,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得到恢复发展。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自治区划出一定比例选录少数民族干部;对公务员招录少

数民族考生、边远艰苦地方及民族乡的部分职位,适当调整报考要求;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专

项工程等。自治区还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开展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如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发展少数

民族人才培训基地,如通过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实施西部人才培训项目,选

派干部到发达省市挂职学习等;专门邀请高层领导、专家举办讲座,拓宽了民族干部的视野,提

升了其能力和素质。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员保障,为民族团结进

步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宁,广西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放到社会发展进程中思考、布局,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设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助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民族的团结进步。

A 广西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是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

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十大行动”是指特色

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贫困户产权收益行动、基础设施

建设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26 ·

20 世纪 50 年代,广西就已经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公约》,80 年代开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活动和“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90 年代后,民族团结进一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与爱国主义

建设中,建设了“右江百里文明河谷”、“边境文明长廊”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新世纪实施

了“国旗工程”。2011 年自治区明确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任务。2013 年 8 月,

南宁市被定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13 个试点之一,到 2016 年 9 月正式

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广西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相结合,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龚永辉主持的《民族理论与民族

政策》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2016 年 9 月,该课程正式入选教育

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区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六进”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融

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宗教活动场所、乡镇,南宁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进家庭”和“进

商业街区”两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成为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的亮点,“南宁模式”被

誉为我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模式之一 [9] ,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的过程中,南宁市建立

“13456”服务平台,即 1 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市、城区、社区 3 级服务网络;民族之

家、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结对联系 4 项基本服务制度;民族干部、联谊会员、“民族之家”、志

愿者、专家顾问 5 支常设性队伍;在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补助、清

真食品 6 个方面提供服务。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则是在建立“三支队伍”、信息资料库、

民族关系监测点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对民族关系状况进行测评,形成评价报告作为市委、市政府

决策依据。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首 60 年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广西的民族团

结是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发展规律的呈现,更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成绩,保

障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铸就了广西民族团结模范区。

三、文教进步成就新高度

文教事业是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家庭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重要目标,推动着广西文教事

业的持续进步,成就了文教发展的新高度。

(一)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1978 年广西共出版图

书、杂志 9247 万册,发行报纸 25680 万份,建设有电影管理机构放映单位 4325 个,观众观影为

56937 万人次;建设有文化馆 86 个、公共图书馆 84 个、博物馆 7 个,建设广播电台 1 座、电视

中心台 1 座、县有线广播站 86 个。每百人拥有电视机 0.1 台,每百人拥有收音机 3.2 部,每百人

每天有报纸 2.07 份,每人每年有杂志 0.2 册,每人每年有图书 2.5 册,每万人中有各级学生 2174

人(其中大学生 6.14 人)。

[1]

经历 60 年的发展,广西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发展。据统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27 ·

计,2017 年广西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14 个,文化馆 124 个,博物馆 131 个,国有艺术表演

团体 100 个,娱乐场所 3590 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4918 个;建设广播电台 7 座,

电视台 6 座,广播电视台 84 座;建有档案馆 155 个,已开放各类档案 83.31 万卷;有线广播电视

用户 725.16 万户,数字电视用户 678.73 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7.2%,电视节目综合

人口覆盖率为 98.6%;出版各类报纸 6.12 亿份,各类期刊 0.42 亿册,图书 2.89 亿册。

[2] 广西现

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迅速发展,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民族团结、打

造“美丽广西”等,奠定了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础。

文化艺术创作成果是文化建设最直接的表征。自治区成立以来,围绕“二为”和“双百”方

针,创作了一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美丽中国·美丽广西”的文艺作品。音乐剧《桂

花雨》、桂剧《七步吟》荣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碧海丝路》荣获中国

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话剧《老街》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小剧场剧目奖,音乐剧《幸福不等待》

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编剧奖,彩调剧《刘三姐》荣获文化部保留剧目奖。

[10] 文学、电影、舞蹈、

美术、音乐、曲艺、杂技等一系列作品在国内外各种舞台的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宣传

了广西的文化特色,增强了广西的文化自信。

开放性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近些来年,广西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

机,不断推动广西的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广西以“文化交流为媒”,成功举办了 12 届中国—东

盟文化论坛和 3 届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荷花》、《小聪仔》等期刊以及

电视栏目《中国剧场》等成功落地东盟国家。上述交流活动提升了广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

国—东盟各国文化互动、互信的重要平台。

(二)教育发展达到新高度

1958 年,广西仅有普通高校 34 所,在校生人数 1.16 万人,教师 1273 人 [11] 。到 1978 年,

广西普通高等学校缩减至 11 所。

[12]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政府将发展高等教育以科技兴桂提上

日程,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17 年,广西高等学校数量增至 80 所,

其中普通本科院校 36 所(含独立学院 9 所),高等专科学校 3 所,高等职业学院 35 所,独立设

置的成人高校 6 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 86.67 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 3.04 万人,高校

专任教师 4.43 万人 [13] ;80 所高校中,有 6 所高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 40 个博士学位一级

学科授权点,2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7 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0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

权点。

[14] 在数量规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自治区成立之时。

与高等教育相比,广西的基础教育发展相对平缓。1958 年,广西有小学 32804 所,在校生

329.99 万人;初中 293 所,在校生 17.39 万人;普通中学 452 所,在校生 21.16 万人。1978 年,广

西有小学 13448 所,在校生 511.69 万人,专任教师 191295 人 [11] ;有初中 617 所,在校生 1648963

人,专任教师 83016 人;有普通高中 1595 所,在校生 562375 人,专任教师 25265 人。

[12](p.960) 基

础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教育类型。近年来,自治区政府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城乡

教师交流、信息化校园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计划、示范性高中建设、优质教育联盟”等举措,持续推动基

础教育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努力实现广西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据统计,2017 年广西全区有小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28 ·

8454 所,在校学生 463.75 万人,专任教师 24.71 万人;有普通初中 1757 所,在校学生 203.46 万

人,专任教师 12.97 万人;有普通高中 460 所,在校学生 97.48 万人,专任教师 5.6 万人。

[13] 从

学校数量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高中学校数量的减少以及初中学校数量的增加,是政府为解决

以往办学分散、办学条件城乡差异大等问题而采取的策略,实现了广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有机

整合,缩小了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促进了广西基础教育的公平。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类型,它直接面向市场。据统计,1958 年广西有中专 80 所,在校

生人数 2.96 万人,教师 1336 人。

[11] 此后 20 多年里,广西的职业教育实现平稳发展,到 1978

年,广西建设中等师范学校 100 所,在校生 17054 人,教师 1852 人;1979 年,广西有中专 58 所,

在校学生 29041 人。

[12](p.967) 1996 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广西的职业

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截至 2017 年底,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和“共建国家民

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广西建设有 35 所高等职业学院,涵盖农业、交通、卫生、

建筑、管理等行业,每年招生 7 万多人,还建设有 271 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在校

学生 68.68 万人,专任教师 2.09 万人 [13] ,重构了广西职业教育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同时,政府

还通过实施“对口招生”、“专升本”等政策,搭建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了中

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衔接,建构了广西职业教育发展

的良好格局,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教育要面向世界。20 世纪 50 年代,广西就以援助的形式在南宁、桂林等地开办各种形式的

中文学校,接受、培养越南和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

及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不断深入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据统计,2016 年,

广西招收留学生 12189 人,在西部地区仅次于云南的 14925 人,是 5 个自治区中招收留学生人数

唯一超过万人的自治区。

[15]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广西几乎每年都向东盟国家派出 5000 多名留

学生。除互派留学生外,广西还依托高校优势,接受越共中央组织部“165 项目”的委托,培训

越南中青年干部 1000 多人,同时还通过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金融与

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农业人才培训中心”等 9 个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为东盟国家

培训专业人才。

[16]

广西“以教育为媒”,实现了广西教育国际合作层次、规模、质量的跨越式发

展,推动了中国—东盟文化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总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 60 年,是自治区文教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 60 年。60 年的努力

奋斗,让自治区的文教事业走过了从困境到崛起再至辉煌的征途,成为广西各族人民素质提高、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边境稳定迈向新境界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1020 公里长的国境线 [17] 由东向西跨越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

大新、靖西、那坡 8 个县(市、区),与越南 3 个省 17 个县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

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边疆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和决策部署,取得了边疆稳固安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29 ·

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巨大成绩。

(一)中越友好关系日益巩固和加强

中越边境山连山,水连水,环境复杂,属“老、少、边、山、穷”地区,边境防控难度大。

长期以来,中越两国边民互动频繁,民间经济互助往来、跨国通婚现象较为普遍。然而中越两国

的关系波动也时刻影响到中越边境的安宁稳定。

历史上,在越南革命战争中,广西边境地区的人们曾经为越南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中越两

国边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广西边境地区先后经历了“援越抗法”、“援越

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一直处于战争前沿。战争时期,边境地区的人民坚持以守卫边疆、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为首要职责和目标,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大力支援前线,

开辟了见证中越友好历史的防城港“海上胡志明小道”。然而,越南南北统一以后,由于秉持对

外扩张政策,一度影响中越关系。直到 1991 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广西才实现边境安定。随

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民间互市、商贸交往、相互通婚与日俱增,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建立,中越两国领导人提出“两廊一圈”经济发展区域

A ,中越边民的交往迈上一个新台阶。纵

观历史,从古至今,边境民族之间,边境民族和内地各民族之间,边境民族与越南人民之间相互

交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 2009 年 2 月 23 日,中越两国关系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

意义的大事——中越勘定陆地边界圆满完成。它为发展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造了新的有

利条件,也为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地区全面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创造了良机。2000 年 2 月 24 日,国家民委正

式启动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的兴边富民行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

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这对广西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自 2000 年 8 月开始,自治区党委、政

府先后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广西边境地区交通、教育、卫生、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新修和扩建了口岸和互市

点,两国边民互市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近 5 年来,自治区财政投入资

金 53.26 亿元,积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全面解决 0~20 公里范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

区生产生活困难,改善了 8 个边境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9]

截至 2017 年底,已实现边境 8 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驻地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

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另外,精准推进边境贫困人口居边脱

贫,大力推进边境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边民居住生活条件。对距离边境线 0~3 公里范围

内的行政村居民实行补助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可享受 130 元边民生活补助,让 8 个边境县(市、

区)34 万名边民受益,进一步改善边民基本生活。对 0~20 公里范围内边境地区农村居民实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全额由财政补贴的制度。截至 2017 年 11 月,全区建成投产的互市产品

加工企业 28 家,参与互市的贫困边民增长近 20%,共安排就业近万人,促进了约 8.5 万名边民脱

A “两廊一圈”:“两廊”指的是以昆明至河内、南宁至河内的交通线为核心的两条经济长廊;“一圈”指的是环

北部湾经济圈。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30 ·

贫。

[20] 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了全面改善,边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

了长足进步,开发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事实证明,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广受边

境人民的好评。

总之,自国家实施兴边富民政策以来,各民族地区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加快发展

本地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兴边富民政策的落实,对于推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边境稳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促进边境文化和谐共生

边境文化的建设同样为边疆稳定事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丰富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区域特

色文化成为边境地区对外宣传和树立自我形象的一张名片。目前,广西边境文化建设已形成纵横

交错、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从 1990 年开始,文化部在广西实施“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旨在推动边境地区文化事

业的发展,并首先在防城、宁明、 龙州、 凭祥、大新、靖西、那坡 7 个边境县(市)沿公路干线

展开。1992 年 6 月,文化部在全国推广并拓宽为“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1994 年,中宣部、

文化部等 18 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共建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的意见》

[21]

,在全国全面推进边境文

化长廊建设。至 1995 年,广西参加此项建设的边境县(市、区)增加到 14 个。1998 年,有 4 个

地、 市和 7 个县(市、区)获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2] 之后,广西财政继续加大

投入,为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提供财政支持。据统计,2016 年广西大力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

项目建设,为 982 个边境乡镇服务点和行政村数字文化驿站配送公共文化一体机 982 台、中国文

化网络电视播出终端 982 台、平板电脑 1964 台,丰富了边疆地区数字文化资源供给。

[23]

边境文化长廊建设特色突出,体现了爱国主义传统和国防教育、军民共建、文物景点旅游、

边关民族风情和边贸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对推动边境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

着重要作用,而且为边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边境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行路径。当前,广西边境

文化建设呈现出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边疆稳定奠定了文化基础。

(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边疆稳定迈向新境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广西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当中,为促进和谐、安宁的边疆环境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广西就积极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广西进一步拓开放、促合作,主动服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

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精心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版。

2016 年 12 月 28 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召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

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部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编制重大项目三年

滚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成效。据统计,2016 年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为 2007.9 亿

元,比 2015 年增长 0.9%,占广西对外贸易额的 63.4%。广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

总额 8.71 亿美元,占广西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总额的 54.14%。对外投资以东盟国家为主,占广西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方协议投资的 84.5%,占广西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总额的 45.75%。“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广西投资的合同外资额 1165 万美元,实际外资额 1.83 亿美元。

[23](p.161)

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

· 31 ·

在主动服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广西注意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

实施“一带一路” 重点突破工程,58 个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中

国—东盟信息港加快建设。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推进

泛北合作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务实开展,与东盟国家的 47 个港口建立中国—东盟港

口城市合作网络。

[24] 抓好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和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凭祥国

检试验区等平台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和友好往

来。目前,广西已在中国率先建成省级“一带一路”项目电子管理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完成

30 项重大项目。据统计,2017 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 3866.3 亿元人民币,增长 22.6%,增幅

较全国高 8.4 个百分点。广西边民互市贸易额稳居全国首位。

[25]

总而言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 60 年,是广西边疆地区不断发展与走向和谐稳定的 60

年。60 年的努力奋斗,广西边疆地区经历了从战争前线向发展前沿的转型,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

沿地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广西作

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经贸、文化等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日益彰显,边境社会稳定迈向

了新境界。

回顾过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不平凡的。在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的发展

历程中,既经历过经济社会发展短暂的停滞不前,也出现过经济大跨越、大发展,但更多时候是

较为平稳的持续发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广西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立足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成就是辉煌的、全方位的。自

治区成立 60 年来,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结下累累硕果,经济发展的结构逐渐优化;基础设施建

设成就巨大,八桂大地日新月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飞速发展,桂东、桂西、桂

南、桂北的农村发展大步向前;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文教事业长足进步。之所以呈

现这种良好局面,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望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要继续扬帆起航,

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广西提出的“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

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26]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

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新篇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引?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广西在前进——建国以来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学术论坛》1984 年第

5 期。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西日报》2018 年 4 月 26 日。

[3]《广西通志·经济总志》 ,广西地情网,http://lib.gxdqw.com/view-a3-40.html,2018 年 7 月 8 日。

[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http://www.gxtj.gov.cn/tjsj/

tjnj/2017/zk/indexch.htm,2017 年 11 月 16 日。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 32 ·

[5]《广西通志·民族志》上,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23~724 页。

[6]刘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 60 年》,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87 页。

[7]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模范广西: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考察与

经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48 页。

[8]《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7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广西日报》2018 年 3 月 26 日。

[9]王成高、张勇:《我国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模式》,《中国民族报》2010 年 9 月 3 日。

[10]《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http://fun.gxzf.gov.cn/php/index.php?c=file&a

=detail&siteid=1&id=612702,2017 年 1 月 5 日。

[11]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编:《崛起的壮乡——新中国五十年(广西卷·资料篇)》,中国统

计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1~83 页。

[12]《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72 页。

[13]《2017 年教育事业发展概述》,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http://www.gxedu.gov.cn/Government/PublicInfoShow.

aspx?ID=5112,2018 年 5 月 21 日。

[14]《我区高校新增一大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http://www.gxedu.gov.cn/

Item/18152.aspx,2018 年 4 月 3 日。

[15]《2016 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

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7 年 3 月 1 日。

[16]林涌泉、陈俊源:《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硕果累累》,《广西日报》2016 年 1 月 3 日。

[17]《广西通志·海关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5 页。

[18]黄启学等:《广西兴边富民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9 页。

[19]卢献匾:《关于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2017 年 5 月 23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广西人大网,http://www.gxrd.gov.cn/html/art155829.html,2017

年 5 月 24 日。

[20]《2017 年广西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新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http://www.seac.gov.

cn/art/2018/1/18/art_36_298270.html,2018 年 1 月 18 日。

[21]《社会文教行政财务制度选编(1993.1~1994.1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0~275 页。

[22]《广西年鉴·2002》,广西年鉴社 2002 年版,第 363 页。

[23]《广西年鉴·2017》,广西年鉴社 2017 年版,第 327 页。

[24]陈武:《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 1 月 25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

西日报》2018 年 2 月 2 日。

[25]《广西利用毗邻东盟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01-

25/8433328.shtml,2018 年 1 月 25 日。

[26]黎攀、罗猛、魏恒:《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不断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侧记》,《广西日报》2015 年 3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