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对中俄关系20年的回顾与探析

作  者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2 第五期
PDF全文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有43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和近400年的交往历史。最近2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不断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回顾中俄关系20年发展的历史,可大致以十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10年。在此期间,两国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第二个时期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以后的十年。在此期间,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的轨道。深入研究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无论对加强中俄的睦邻友好合作,还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此拟从三个方面,对两国关系20年发展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探析。

 

一、   确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确立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特点之一。当我们对此进行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往往具有重大的实质性意义。1989年中苏两国首脑会晤同样如此,它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邓小平对首脑会晤非常重视。他用八个字,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来形容这一次会晤的中心任务。事实上,结束过去,已经在长达十年的“正常化”阶段基本完成了,而开辟未来,则是摆在两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在中苏两国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交往当中,无论是同盟还是对抗,都不是两大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邻国之间应该具备的成功关系。特别是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仅长期争论不休,而且严重影响到国家关系。正是在深刻总结了这些历史教训之后,邓小平指出,两国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两国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既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同盟关系,也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对抗关系,而是要从此告别过去,进入创建两国睦邻友好合作的新时期。

 

 1991年底,苏联解体,15个原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中俄两国很快就两国关系达成了原则性协议,并以《会谈纪要》的方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关系完成平稳过渡并取得积极成果,使两国消除了彼此互为潜在对手的意识,为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上述历史,俄罗斯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Ю.М.戈列诺维奇教授认为,苏中关系之后的俄中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俄中两国400年交往历史的继续,也是两国人民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20116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在双方发表的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对两国之间业已形成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作了明确的阐释,指出:“条约确定以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中俄关系模式,这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平等互信,承认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利益,尊重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内政,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互利共赢,开展全方位合作;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型的国家关系,才使两国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实现平稳过渡,并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顺利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中俄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这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二、   战略互信不断深入

 

战略互信不断深入,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前面谈到,苏联解体之后,中俄关系连上台阶,不断发展,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客观情况分析,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中俄两国具备了以下条件,其一,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其二,毗邻而居,具有漫长的边境线;其三,均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社会具有不可容视的影响力和地位;其四,均拥有强大的核威慑力量;从主观情况分析,能够达到“战略协作伙伴”的高度,是因为在新型的国家关系框架内,形成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和政府各部门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推动双方的战略互信不断深入,进而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各个领域。

 

19964月,中俄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应当说,如此完备的机制,为中俄双方开展交流、达成共识、加强合作,提供了稳定、高效的制度保障。 中俄边界遗留问题的最后解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进双方的睦邻友好和相互信任,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SITESERVER_PAGE]

2011年是中俄关系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它即是中俄关系确立20周年,又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还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回顾2011年的中俄关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双方的战略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国高层交往频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就不仅为两国发展国内经济赢得了空间,有效地维护了共同利益,还在涉及彼此主权、国家安全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两国在联合国、G20、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加强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以及推动区域合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西亚北非局势、伊朗、阿富汗、朝鲜半岛局势等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有力地维护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例如,2011104日, 中俄对联合国干预叙利亚决议草案均投了否决票;20122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时,中俄再次联手投了否决票,体现出两国的战略协作特色。

 

三、   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两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这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除上面谈到的政治领域外,经贸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2000年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560多亿美元。近年来,两国相互投资也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超过2008年的3倍,俄对华投资新增项目超过2008年一倍以上。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双方的战略互信的提升,两国的军事合作也不断深入。今年4月,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我国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举行,主题是海上联合防御和保卫海上交通线作战。这是双方首次举行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规模大,参演军舰多,持续时间长,协同要求高,目的是要落实中俄两国、两军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发展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两军特别是两国海军之间的务实合作。 联合军演是中俄军事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双方已不再相互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或军事威胁,两国间的互信程度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两国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也很显著。例如,“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2009年和2010年两国还成功举办了“语言年”,并宣布2012年和2013年启动两国的“旅游年”,如此等等,掀起了中俄之间一轮又一轮社会文化交流的高潮。

 

综上所述,20年来,中俄关系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当我们盛赞友谊和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能源方面的天然气供应就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两个大国来说,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正如20124月李克强副总理访俄时所指出的:“我们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前进,不断开拓,相信今后双方的发展可以提高到更高水平。”

 

通过以上回顾和分析,总结了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确立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基础;战略互信的深入,是中俄关系发展的条件;而第三个特点,即中俄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强势发展,则是前两个特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中俄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做永久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俄之间确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相信,中俄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扩充发展的条件,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